《端午节的由来》——第十六周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浓情话端午”。刚刚过完愉快的周末,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曾经有一首儿歌唱道:“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这些都是端午节上最为热闹的一些习俗。关于端午节,你了解多少呢?是啊,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那么,端午节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便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 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提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第二,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时插艾叶用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以端午前后大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早睡早起,远离疾病。
第三,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契合强健国民体格的要求,能对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也希望同学们一定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同时养成竞争、团结、勇往无前的精神。
第四,端午节是美食节。早在晋代,粽子就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形状看有四角形、锥形、菱形。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可谓粽叶飘香粽子可口。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但有些传统的习俗已经淡化了不少,希望我们能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过好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佳节,成为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让每一个传统节日浓情满满、传承久久!最后,预祝所有老师们、同学们端午节快乐安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