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皓月 情满山河》迎江路校区第四周国旗下讲话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玲珑皓月 情满山河》。
“皎皎中秋月,团圆中秋节”,同学们,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合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仅次于春节。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一种,是说中秋节起源于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美丽的嫦娥为保护不死药不被坏人得到,不得已吃下不死药,变成神仙,住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思念妻子的后羿就仿照月亮的形状做成了月饼,来纪念嫦娥。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就成了中秋节。但根据历史研究,中秋节的来历可能起源于我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祭拜月亮神是中秋节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严肃地祭祀月亮神,以祈求月神的保佑和丰收。所以中秋又有“拜月”的习俗。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早在周代就已有中秋夜迎寒、拜月等活动。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的习惯,后来慢慢演变成轻松的赏月。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在唐代,中秋赏月的风俗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如“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等都是写中秋月明的佳句。中秋节到宋朝开始盛行,风俗也越来越多,至明清时,已经与新年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各地现在还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每当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时,在露天,把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在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中秋节还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表达中秋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千古绝唱。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来临,我们内心总会涌动着思念之情。我们都会满怀祝福给至亲好友送去一份温暖的问候;给远方的亲人寄去一盒香甜的月饼,带去一份浓浓的思念与牵挂;更多的人会不远千里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吃桂花糕,用各种形势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有一种说法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它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十五,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在秋天最中间的一天,祭告天地,称为“秋报”,后来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春华秋实,春因繁花而美丽,秋因收获而充实,中秋节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年辛勤劳动的总结与庆祝,其实关于中秋的很多传说都离不开劳动,“吴刚砍树”“玉兔捣药”都是古人劳动的形象化身,今天,为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推进落实“五育并举”,我校将劳动教育与传统节日相融合,于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在全校开展以“劳动乐享中秋”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在中秋节和家人一起团聚,大家自己亲手DIY各种口味的月饼,做一做清香绵软的桂花糕,让我们再一道道又好看又美味的花式点心中度过一个甜香四溢的中秋;也可以和家人一起画一画美丽的团扇,做一做可爱的兔子灯,即享受动手劳作的快乐,又增加了和家人的互动,更显温馨;还可以在中秋节撷取历史长河中闪烁千古的古诗古韵来将把我们的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关心的人,给他们带去祝福!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不仅要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更要发掘传统节日的新过法,“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用我们的劳动给这个中秋填上更浓的情谊!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