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绿护绿 争当环保小卫士》迎江路校区第五周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三月,是春暖花开的日子;三月,是活力四射的季节;当我们一起走进春波荡漾的三月,丰富的节日扑面而来。3月5日,学雷锋做好事唤起的是我们内心那股乐于助人的渴望。3月8日,妇女节特有的温馨气息,拉近了我们与亲人之间的距离,亲情和理解变得弥足珍贵。而3月12日这天我们还相约了另一个充满绿色气息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没错,就是植树节。
在这个节日里,我想给大家朗诵一篇文章《青山不老》。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青山不老》中的老人是有原型人物的,他叫马永顺。马永顺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他早年在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后来积极投身于植树造林事业。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在晋西北等地区植树造林,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爱白杨、爱松树不屈的风骨、爱垂柳的柔美。树是人类的好朋友,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还能维护生态平衡。它们能够调节、影响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增加土壤的净水资源,保护水土,防风化。有了树,我们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在土壤中种了树,我们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我们才会有高楼、房屋和铁路。
同学们,虽然在植树节中,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为这座城市增添一颗小树苗,但是我们却能用我们自己的力量为我们的校园绿化出一份自已的力。零落满地的花瓣,歪向一旁的小草,踏出小路的草坪,折断枝桠的小树;课桌上的乱刻乱画,墙壁上肮脏的脚印,楼梯上的污渍痰迹,满脸伤痕的电源开关,流泪哭泣的水龙头,在操场走廊随风飘摇的纸屑杂物,看着这刚刚苏醒的花草,你还对扼杀在自己脚下绿色的生命无动于衷吗?你还为摘下的花朵沾沾自喜吗?你还无所谓于随地乱扔的纸屑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
1.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2.多走几步,不穿越绿化带,不践踏草地、攀折树枝。
3.不在树上乱画乱刻,以免造成树木的伤害和腐烂。
4.爱护花草树木设施,又对破坏绿化设施的行为要敢于制止并举报。
5.践行绿色出行,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碳排放,为树木生长创造更优环境。
6.节约纸张,减少一次性筷子、纸巾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对树木的砍伐。
7.树立和倡导绿色文明意识,积极参加校园爱绿护绿行动。勤俭节约,珍惜校园内的各种资源。
让我们在这个春天,捧起一抔泥土,种下一株树苗,用青春守护绿意,让生机在脚下蔓延,让希望在心中生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