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词,迈向诗意人生
浦口实小郑素华
假期中,阅读莫砺锋的《诗意人生》,书中选取陶渊明、李白等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作为主要内容,勾勒其心路历程,分析其思想渊源,品评其诗学成就,赞扬其爱国精神与淑世情怀。课程力求通过展示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与动人魅力,揭示中国古代诗人的精神世界与古典诗歌的艺术成就,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在书中,我们知道了:屈原是诗国中的烈士,他以杀身成仁的激烈形式拒绝尘俗。陶渊明是诗国中的隐士,他将朴素的平凡生活升华成诗意浓郁的人生。李白是诗国中的豪士,他用狂傲的举止追求崇高和自由。杜甫是诗国中的儒士,他用忧国忧民的精神实现对苦难人生的超越。苏轼是诗国中的居士,他以宠辱不惊的态度走过风雨人生。辛弃疾是诗国中的侠士,他以壮烈的情怀追求不朽的功业。 莫砺锋著的《诗意人生》评述了他们六人的诗词,指引我们迈向诗意人生的人生指南!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他在诗坛上是诗坛泰斗般的地位,诗歌出盛唐,盛唐出李白,一句话,他是诗坛上的老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存在.所以他的名字和他那些鬼斧神工般的诗歌一起万世流传,永垂不朽!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从《赠汪伦》、《静夜思》和《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可以看出。他还很热爱祖国山河,一生游历了许多地方,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美景、抒发情怀的诗作,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李白很有想象力,体现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上。他还广泛地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总之,李白善于博采前人的成就又自成风格,不愧是闻名于世的伟大诗人。
孟子曾说:“人皆可为尧舜”,杜甫就是平民间的圣贤。他从小儿子因饥饿而夭折想到失地的农民、戍边的战士;从自己的破茅庐想到天下寒士;从国家大事到百姓生计,他以韵语的形式写成了一幅画卷,记录了一代历史,树立了一座道德标杆,垒成了灵魂的高原!诗圣圣哲杜甫这一讲,非常耐品,有深度,忠君爱国,五君子之一,苏轼、朱喜对其评价非常高,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光明正大,磊磊落落。宋人对其人格和思想非常崇敬,忧国忧民,从道德,审美上被推崇。杜甫坚信儒家思想,以其生命和实践充实儒学,体现和发扬了儒家思想,仁政是儒家核心,不需烈士,只要百姓安居乐业,针对贫富不均批评非常来历,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安史之乱中紧持民族气节;注重自身修养,内心道德自律,大丈夫精神;当做为一介平民时,学习儒家精神,实现道德人格典范,而杜甫则做到了,对于现实来说,则更有意义;杜甫是平民中的圣贤,平民中的圣哲;杜甫不但身体力行,首先爱自己的家人,爱朋友,爱同胞,爱国家,表现在其诗《兵车行》,崇尚和平;爱人,爱动物、植物,怜爱弱小动植物,有着强烈的同情心和爱意,如《病柏、病桔、》等,博大的仁爱,充满活力在杜甫的诗歌中;杜甫以本人的实际行为提倡博爱,如自己的茅草屋被秋风吹破了,想到了广大天下民众,写到家人,弟弟的诗都有例子。将这种仁爱之心由自家人拓展到天下人,极自然,以其行为阐释了儒学,所以称杜甫为“唐代大儒”。
苏轼一生历典八州,最远至儋州(海南),在儋州那样一个“食无肉,病无药”的地方,他之所以能熬过被贬生涯,不仅仅是因为旷达,因为他也曾苦恼过,比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只是在当时没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他就以随遇而安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低谷,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最好践行者。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诗意生存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幸福人生。诗词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美的文学形式,她以她完美的形式,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更是折射出数不胜数的仁人志士的人性之美。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意人生》,努力迈向自己的诗意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