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针对的是人的灵魂
——记培训学习有感 9月23日 周六 阴雨
浦口实小 郑素华
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又接到任务去学习,虽然累,但可以去学习,再累也得去啊!
早上和陆华明一起,因路上有点堵,稍迟了一点点。
上午听了南师大心理学博士周宗伟的讲座,她的讲座很有特色,围绕“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教育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两个问题,通过电影来和老师们分享教育智慧,教育针对的是人的灵魂,不是大脑,揭示教育的真正意义帮助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一 电影中的老师, 第二 电影中的学生。
一、中国传统的教师形象——《美丽的大脚》
影片讲了朴实乡村女教师张美丽把所有的生命奉献给了偏僻乡村学校中的孩子,来自北京的城市教师夏雨被感动了,两位老师共同创造了一个感人的教育范例。
一个不懂教育理论,缺乏基本教育技能的老师魅力来自何处?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也许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对于学生的真心之爱是最基本的前提。
教育智慧之一—“爱心”
二、关于西方社会的理想老师——电影《死亡诗社》
又名《春风化雨》,影片是个悲剧,但意在帮助学生找到生命的真谛,影片中引导学生欣赏文字和语言,诗歌、浪漫、爱情等。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不要过于崇拜专家。联系到我们当下的教育,唯名校、分数,成绩,当问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你会做什么”,学生的回答竟然是不知道,在后天的教育中,爱好兴趣,整个内心中最重要的东西都丢掉了,很让人思考。这方面我还挺欣慰的,昨天和班上的孩子交流时,还和他们说,再忙也要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努力寻找自己声音。改变看问题的视角,就会看到新的风景。脑筋急转弯,有助于改变人的思维。无论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还是“差生”,作为老师要帮孩子找回自信,帮他们喊出自己的心声,发现他们的潜能,千万别丢掉兴趣爱好,这部电影让我们沉思。
教育的意义不是帮助学生考上名牌大学,而是帮助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在你自己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曾活过。(杜尚) 这也让我思考当下的自己,将来的那一天,我会不会也发现自己不曾活过。现在的我要好好活,多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让时光虚度,努力不让自己悲哀。
教育是实践,是“做”出来的,不是嘴上说出来的,好的教育不只是理念,还需要有实施的好办法。
教育智慧之二——“方法”!
三、离经叛道的另类老师——《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 美国。
故事发生在美国马塞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里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凯瑟琳,她刚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民主、开放的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大学教授,她的教学对传统的女性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影片中,凯瑟琳老师遇到的是不用教的“特别优秀的学生”。特别让人感触:让我们的心灵为新的思想打开门;曾经的观点“老师有给学生一滴水,要有一桶水”是有问题,不过我也从未认可这个观点,我是觉得作为老师就是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不停地丰富自我,和学生一起成长。今天又听到更新的观点“老师有一桶水,就要给学生一条河,不仅要交给孩子老师自己会的,更应该教给孩子你不会的,帮他们打开窗,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看外面的世界。又回到剧中来:女性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何处?做独立的女性,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也是当下的我要对自己说的话。“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很值得我们思考,这也许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必需有“独立的人格”,摆脱“依附性人格”,不做任何人和物的附庸。
接下来周老师也说出我们教育的无奈,就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如何包容接纳学生,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想到自己在这方面还是很努力的,效果也还不错。
下面的分享,更给人以沉思: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主人发现笼子脏了,就打开笼子请出鸟清洗,结果鸟竟然从5楼摔下来摔死了。再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孩子,能不让我们沉思吗?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常有这样的沉思。
教育的智慧三——“思想”
四、“坏孩子”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法国
故事讲的是一位失业的音乐家来到一所特殊的学校任教,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校长的残忍,其他教师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教育方法的冲动。他为孩子们组织唱诗班并教他们演唱。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体罚只能解决表面现象。教育亦能创造奇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不知道,把一个天使带进地狱,天使会不会变成魔鬼;也不知道把一个魔鬼带进天堂,魔鬼会不会变成天使。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把他们放进什么样的环境,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所面对的也正是大多数。用美改变人的状态,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如果大街上特别干净,人们则不会随地吐痰,反之;教育也一样。
没有失败的学生,关键在于有没有遇到成功的老师。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造就了多少天才,而在于包容接纳了多少“傻瓜”。
教育智慧之四——“胸怀”
五、普通学生的教育,《浪潮》(Die Welle) 德国
影片讲了:今时今日的德国,在主题是“独栽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莱纳 文格尔只是做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栽体制的产生。这应该只是一个教育性质的实验,灾难性的后果也没有料到的。一开始只是诸如纪律、集体这样的概念,渐渐地却转变成了一场运动,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有了团体便有了矛盾,有了矛盾才有了斗争。在一场水球比赛上,形势因激化的矛盾而恶化,是时候终止实验了,然而,一切早已失去了控制------
这个电影的结局,是个悲剧,这样的结果是实验老师没有想到的。Jones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影片:帝国党代会、集体、纪律、服从,以及这个集体的所作所为:恐怖、暴力、毒气室。Jones 看着一张张不知所措的脸。最初的那个问题得到了回答。他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块闹剧。”
“这个实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支你们当地的学校看看,那时找得到民主吗?”(Jones 某次采访的回答)。是的,人在统一的动作中容易失去自我,个体在集体的环境中也会失去自我。要注意把学生带入什么的情境中。
所以平时的活动,老师一定思考。
“爱”不仅会激发“善”,也会造就“恶”!爱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但比爱更重要的是一颗清明的头脑。
教育智慧之五——“理性”!
六、天才学生的教育 ——《心灵捕手》(Good Will thunting)美国
影片讲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年轻清洁威尔 杭汀,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辛 马奎尔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
发现天才与成就天才,天才不等于健康,成人还是成才。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a fuckin’ Field’s medal “人生不是一个他妈的菲尔德奖章!”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灵魂的安放!
美国初二才学分数的乘除法,而我们国内的教育:自然科学教育走得太早,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走得也晚了点。
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育针对的是人的灵魂,而不是大脑!
教育智慧之六——“灵性”!
七 人的多元智能
智商——智力水平,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1916年 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
情商——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爱挫折等 方面的品质。(1990,美国 萨洛维和梅耶)
智商——情商——灵商
灵商
20世纪90年代末,由英国学者达纳 佐哈、伊恩 马歇尔夫妇提出。
灵商(Spiritual Intellingence Quotient Qutient,简称写成SQ)是心灵智力,即灵感智商,就是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右脑思维” “潜能”开发(来源于潜意识) “创造力”之源
灵感产生的基本条件:安静、松弛、大脑放空。
房子最大的作用是“空”,满则成了仓库。人的大脑易是如此,空了才可能吸收更多的东西。
为什么要教太多的知识?
知识的双重作用:1)思想启蒙 2)社会控制
两种“愚民”政策:无知——知识剥夺 多知——知识控制
“减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减少课业负担?
改变课程目标?
改变教育理念?
大脑教育——灵魂教育
培养和开发人的“灵性”
“清空房子”!
教育的“加法”和“减法”
老子:少则得,多则惑
孔子: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密斯凡得罗:Less is more
减法比加法更难
其实生活也一样,增加东西很容易,丢弃则很难很难。
把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教育的减法要有智慧,舍了才能得。
最后周老师还推荐了几部电影《摔跤爸爸》 《麻辣教师》,建议多角度切入看电影,电影是整体的思维,电影中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师生的关系等同样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