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上的思索
——读《亲历美国教育》有感
假期中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丁玖的《亲历美国教育 三直年的体验与思考》, 丁玖,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文化》编委。1986年元旦以来的三十年里,作者经历了博士研究生、教学助理、助理教授到教授的全过程,其间又经历了女儿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在这里作者有着多重身份:一方面,他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同时还是学生家长,对美国教育的体验是非常完整的;另一方面,他 在中国经历了研究生以前的教育全过程,也在大学当过助教,以中国的教育有着切身的体会。
我特别欣赏他在书中说的简单健康的生活法则:“不与他人相比,做自己喜欢的的事。我泛读,来自长期爱好;我研究,只想满足好奇心;我教书,内心真正喜欢;我写作,出自厚积薄发。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得以进行,在于环境的影响;而好的环境,出于理想的教育;而一切的教育从儿童开始。”
是的,一切的教育从儿童开始,让我们必须面对“起跑线”这个问题。 如果说中国孩子在起跑线上像兔子那样向前飞跑,那么美国的小孩则如乌龟一般慢慢爬行了。那些少数的例外情形可能包括:智商极高的天才,对某类活动有天生爱好的奇才。但绝大多数少年,既没有天才的禀赋,也没有奇才的特质,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因而家长应该面对现实,顺其自然,无需拔苗助长,更不应该无知地以为自己的孩子才华或智慧超人一等。
首先,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家长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孩子”。
古希腊箴言说得好“认识你自己”。对于孩子早期的教育,双亲也要“认识你的孩子”。父母对彼此爱情的结晶的相貌,肯定有充分的认识,但对其心灵深处的认识,很可能肤浅的得很,要不然鲁迅也不会写下《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认识自己很难,以至于尼采也哀叹:“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这句名言可以引伸为:离每个父母最远的,就是他的孩子。因此,做一点调查研究,发现子女的爱好特长,有的放矢地发展下一代的潜能,是远比盲目跟从地涌向起跑线更科学、更理性的“子女教育家长指南”。常识不时地告诉我们,鸡永远飞不上天,马永远比骆驼小。人和人总有天赋的差异、爱好的不同,就像13亿个中国人,就有13亿个指纹一样。科学家早就抓住了“个人”与“指纹”之间的一 一对应关系,而让警察局如获至宝,大大加快的破案的速度、大大提高了证据的可靠性。但大多的父母,却看不到“子女并非自己克隆”这一简单的事实,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发达的大脑虽然容易染上骄傲自负的病毒,但只要以“兔子的天才 ,加上乌龟的功力”。世界就会属于他们,这正是“笨鸟先飞”的真正涵义。孔夫子的名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的断言虽有唯心的成分,却也有教学滨道理。他不仅看到了先天的因素,而且同时鞭策不肯学习的懒汉。
其次,在起跑线上,我们家长要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
西方众多的成才例子反映了他们在起跑线上,以培养兴趣作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窝蜂地什么都学。有了兴趣爱好学习,容易获得前进的动力。被动的学习,只能让学习者感觉处处受折磨,难以持久。还是郭沫若概括得巧妙:“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应该是起跑线上开步走的基本原则。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江崎玲於奈曾感慨:“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其实,自然是儿童时代最好的老师,和它亲密接触、与它热情拥抱,那少年之心就会逐步滋生出想方设法探求千奇百怪自然现象之奥秘的无尽渴望。康德家乡纪念堂墙壁上刻有他的格言:“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这实在应是在孩子教育的起跑线上,家长们时刻不忘的一句至理名言。
在这里将一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上升到“兴趣是成功之母”。这无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却也常为我们的家长忽视。而“爱好”是由兴趣长期累积求和叠加而成,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但是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和家庭及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
可以说,在起跑线上,帮助孩子培养广泛阅读兴趣、发展对某一学科出自内心的激情爱好,远比不管三七二十一蜂拥而上至的“琴棋书画”才艺训练来得有效,事半功倍。(拉小提琴的,一旦考级过关,绝大部分孩子见到琴就逃之夭夭)所以家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子女爱好学习的兴趣。”(李天岩教授)
美国人好像懂得这个诀窍,他们慢慢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急于求成地让他们学这学那。当然为数极少的天才少年可能另当别论,他们或许十岁就能进大学,但他们“高人一等”的早慧一般也不是父母逼迫的结果,而是天生的必然、自觉的丰收。美国父母知道,他们的孩子能活到80-90岁,生命的第一个十分之一时间应该让他们顺其自然、按部就班地开发自己的爱好与兴趣。这样,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后,他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栋梁之材的几率很高。这就是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到处人才辈出。
第三,起跑线上,孩子的习惯:拥抱自然、热爱阅读。
延伸到孩子的“起跑线”的问题,我们就豁然开朗了:少年儿童早期教育的秘诀不外乎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已:拥抱自然、热爱阅读。但这种习惯的培养不是易于反掌,不是家长把他们驱赶到田野里,或捧上一大堆书本来,就万事大吉。很难想像,整日目睹到父母不求上进、不爱读书、贪图享乐、贪婪钱财的孩子,会自发养成和自己的双亲相反的好习惯,父母再挥舞鞭子抽打,马儿也懒有动力向前飞奔。反之 ,大部分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子女,看到在大学、公司当教授、工程师的父母整天构思学术论文、研发最新产品,耳濡目染,也自觉地养成了爱读书、全面发展的好习惯,而无需家长的“三令五申”。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客观效果。因此我们的家长如果希望孩子未来有“大的出息”,就得先从自己做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美国的社会环境,常用三句话来刻画:“儿童的乐园,年轻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这好像是总结和是食肉动物的一生经历。你看一家狮群,小狮子滚在一起打闹不休,而它们的妈妈用慈爱的眼光,欣赏孩儿多么会享受快乐的童年。只是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开始教它们怎样捕食,怎样生存。那些身强体壮的母狮,是动物世界内弱肉强食追捕战场上的生力军。没有它们的无比凶猛,幼狮就难以存活。,长大成人。但是那些狮王一旦“廉颇老矣”,就面临“尚能饭否”的困境,新一代的狮王马上取而代之。
这也是人生的历程!为了孩子们能在青壮年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他们在童年期间,一定要养得好好的:要准备好强壮的身体、健全的心理、好奇的大脑、发达的四肢、慈善的心肠。这就需要他们在教育的走路线上,先作不急不忙的从容散步,多一点笑容、多一份阳光、多一些玩耍,多接受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学些做人的道理,让一览无余的人生风景尽收眼底。这实在比让四五岁的幼童,早早地就被狠心的父母关在屋子里,哭着鼻子背唐诗,弹古琴、做算术,有意义多了。
其实我也不太赞成上辅导班,正常学习就可以,不要让孩子那么累,有时间多看看书,多外出旅游,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四、起跑线上,教会孩子说三句话:
美国人哺育孩子,跟猫科动物的原则基本上大小同小异。狮子、豹子很早开始训练幼狮、幼豹,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本领,从不娇生惯养。“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不因物种是不是动物或人而变。人是高级动物,或许可被定义为“会思考的动物”,因此人们理当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者生存”。
人的教育当婴儿呱呱坠地时就开始了,望子成龙思想太甚、性急如火的母亲,可能从胎教就起步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大都集中在认字、读书、背诗等知识层次上或弹琴、绘画等技巧层面,尽量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美国家长看不见起跑线,只知道满足孩子的自然天性,这个天性就好玩好奇,好玩是动物的天性,更是人的向往。成年人有的好玩到玩物丧志的进步。(如目前打牌、打麻将、下棋。他们没有什么“理想的追求”了。)反之儿童的好玩,却能大大地提升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加速他们的好奇心。儿童的好奇心可能是大人的几百倍。美国是儿童的乐园,他们成天在阳光下玩耍嬉戏,成了欣欣向荣的“祖国花朵”。什么认字读书,那是一年级的事,与现在无关;什么“鸡兔同笼”,远不如自家后院的狗和沙发上的猫好玩,进初中再列鸡兔方程也不迟;什么十四行诗,那属于沙士比亚的时代,到高中再说吧,就这样他们快快乐乐地长到五六岁上学。
不要以为他们太快乐了,就太放肆或不懂规矩。美国家长一方面让他们在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另一方面却不忘锻炼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力,注重他们的常识教育。中国的许多父母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当下中国的现状:很多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带,月嫂也是中国现象)。美国妈妈生孩子,甚至也没想到自己的妈妈,一切都是“自力更生”,婴儿反而被养得壮硕无比。更与中国元素不一样的是,妈妈和婴儿从小就开始“分床”,各有各的活动空间,甚至各有各的起居卧室。难怪乎,美国人从小独立性就强,都是妈妈在他们呱呱落地时就开始实行的“独立自主”原则训练而成的。
我见过许多美国的婴幼儿,他们很早就被看做是有自尊有地位的个体,像个小大人似的。走路跌倒了,没人去扶他们,自己站起来;若做错了事,家长不体罚他们,但却像中国军队的政委那样讲道理.在美国有三个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语,第一个是“Thank you ”,第二个是“Excuse me ”,第三个是“I’m sorry”。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对社会所作的最大贡献,大概是教会了他们怎样勤用这三句话。懂礼貌是学龄前儿童必修的第一课。在中国也有很多的好妈妈,孩子从小就沐浴在妈妈营造的家庭民主、博爱之气氛,两三岁就开始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五、起跑线上,父母的目光一定要长远。
中国的许多俗语,极具教育乃哲学意义,“三岁看老”就是一例。学会“与人为善”,孩子若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自然会“与人友善”。文明及在人的心灵中搭起了一座桥梁。而这种文明之举,就是从“千里之行使于足下”的走路线上,慢慢形成的。
美国把各个阶段的教育看成是整体的一部分,相互关照、相辅相成、配合适当、有条不紊;中国的学校把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想做得完美、做到极致,而忽视了承前启后的教育规律。各级学校往往把老师的工作成绩定位于某些量化的指标。为了那个指标拼老命下死功夫,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在不假思索喜做表面文章只看数字的领导眼里,它们是模范学校。只为学校自己的教学指标而走极端的教育理念,后果之一是初级阶段教育出来的精英学生,到了下一个阶段或两三个阶段后,就容易蜕化变质,缺乏优质的长期性,许多人当了“更上一层楼”的逃兵。
当下中国教育的特色:
1只有在考试上取得成功,才能够得到世人的尊重。
2教育成就通过考试结果或者文凭来衡量,而不是看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3读书、学习和教育被看做是同义词。死记硬背有很长的传统。
4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同意,相比考试成绩,课程本身是否有用并不重要。
5教育动机基本上由家庭或者社会的期望推动,缺乏内在动机或内在学习兴趣。
6这也是考试压力增大的基本原因。各种私立辅导学校除了帮助学生应试之外,基本不会做其它的事。
7退伍费天涯人传统也解释了刻苦以及对困难容忍的文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8这个传统也巩固了信念:努力比天生能力更重要。“勤能补拙”是常见的观点,但在其它文化圈内得不至认同。
9人国人民投身考试和教育当中,“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人与机器相比,有一大的优点:“人类的大脑结构可以使过去发生 的事情、掌握的知识干净彻底地忘掉”。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学习的止的是为了“掌握智慧”,学习的最终止的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获得了多少智慧。知识会很快忘记,而智慧却永驻大脑。
岂不知,拔苗不能助长,循序才能渐进。“一口饭吃不成胖子”,“欲速则不达”这一古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应让它多享受一点阳光下的“光合作用”,而不该是客观效应上的摧残之。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有一生,只有一个童年,岂有废掉之理?没有“战点争英雄”,他们有了健康快乐的少年时代,才会有动力、有激情、有抱负地投入到大学的怀抱,既有了幸福的童年,又有灿烂的未来,多么美妙。
在美国初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几十年的漫长人生打下基础。为此,孩子们道德学会生活的常识或技能,学会说“谢谢”“对不起”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和服务社区,总而言之,学会怎样做人。在这个大前提下,学有用的知识,包括语文表达、数学演算、自然探索。对于那些有鸿鹄之志并能脱颖而出的高智商者,创造机会满足他们的天生爱好,鼓励他们的积极探索,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这种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其实祖师爷却是一个中国人,孔子。这位中国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曾被认定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两千五百年前主提出了教育的两大“四字方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可惜在中国没被发扬光大,却被西方和尚取走了经。
一位伟大的英国学者、教育大师曾经指出:“从受教育的一开始,儿童就应体验到发现的乐趣。”美国12年的基础教育的重头系,是最末三分之一的阶段。当初中生变成高中的新鲜人,他们开始因人而异地向爱好进军,朝梦想奔去。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人的天赋之才也是千恣百态的,各种才能和兴趣的均衡叠加,像天女散花,给社会各界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需求,就像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组合成普照人类、恩泽大地的白色阳光一样。有的人自幼就爱追根求源,天问苍穹地探微粒;有的人生来喜欢昆虫飞鸟,试管瓶前劲头十足;有的人天赋之才爱动脑筋,抽象思维如鱼得水;有的人不迷理论却爱实践,心灵手巧点石成金;有的人历史掌故如数家珍,上穷碧落下潜黄泉;有的人齐家治国如烹小鲜,能说会道号召有力。在小学、初中宽松环境的滋润下,不同理想的人开始追求理想的实现,志向不一的人各自的追寻,于是忙碌的高中四年开始了。
美国没有体育学院。运动员的成长主要靠个人的天赋、改版内心的爱好、刻苦的训练,以及家庭和赞助商的经济资助。美国大学本科的第一年,重点在人文,主要精力放在阅读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人文经典上。课余还必须阅读从荷马史诗到马克思、托尔斯泰、弗洛伊德等人的西方经典人文著作。阅读经典让他们学会思考、善于质疑、勇于挑战。
有人比较过中美两国父母,中国的妈妈下班后急忙问女儿,今天考了第几名;美国的爸爸晚上和儿子聊天时问道,今天你问了老师什么问题。这就看出 截然不同的关心对象,一方只注意表面现象,面子第一;另一方则重视学到的东西,更看里子。“学生是有活力的,教育的目的是激励并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
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文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人文(通识)教育之所以胜过任何专业教育,是因为它使科学的、方法的、有序的、原理的和系统的观念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思考、推理、比较和辨析。”“大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在于为其养成科学的精神,而这种科学精神无法靠强制,只能在自由中产生。”(施莱尔马赫)“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蔡元培)“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中国现代通才教育思想先驱潘光旦) “大学教育应在通而而而不在于专,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新民,而为扰民”。(清华校长梅贻琦) 以上都是如雷贯耳的箴言。有了贯通一切的人格塑造与广博知识,教育的产品就能接近孔子期许的“君子不器”之境界。
芝加哥大学有一句格言:“明辨之路是争论,而非顺从。”它的校园就是一个时刻充满辩论、积极探索真理的环境。齐默校长总结道:芝加哥大学着重训练学生如何思考,训练他们怎样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思考。我们希望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很多事情都有灵活、富有想像力的思考。芝加哥大学是可以挑战旧观点、诞生新思想的地方,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挑战性研究的。我认为,这是我们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获得的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只有大胆的思辨而不是经验的堆积才能使我们进步。”(爱因斯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愿祖国的未来一代代的学生,在优良教育的大环境中茁壮成长。祝他们的青春年华,获得阳光雨露;祝他们的知识结构,广博平衡;祝他们的体魄心态,时刻健康向上;祝他们的少年理想,不断添上翅膀。套用自觉成才的英国大作家狄更斯著名小说的标题,他们的未来是无可限量的“远大前程”。
关于读书:
读书是教育的重要一环。高尔基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的《论读书》的首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到好书,仿佛置身于到处是目不暇接之美景,犹如和美丽伴侣共游西湖。当夜幕拉开之后,灯下读书,就可与智者悄悄对话,就可和历史窃窃私语。几百年前培根如此谈论读书:“书可以品味,可以吞噬,少数可以咀嚼和消化。”俄罗斯的一位文学批评家也曾直言相告:“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别林斯基谆谆告诫我们“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具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所需要的读物。”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读书定要有所取舍。读最好的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2017.7.30完成,8.1修改
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参考书,认真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