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班典礼令人振奋
浦口实小郑素华
书法培训第一天,上午报名,下午先举行开班典礼,开班典礼上书法协会主席孙晓云,说书法是中国的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书法最能代表中国精神,可见书法的重要性,看来我的书法教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书法首当其中,可以说中国文化的自信,传统文化的自信,源于书法的自信。为此,她提出了几点建议:1、坚持正确传承书法的导向性,教学生继承中国传统书法,回到书法的源头,体会其文化的精髓,多看传统的文化、经典碑帖,引导教好学生。2、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与课本、学生的学习情况成长动态,学生的年龄实际、特点,与实际学习状况相结合,活学活用。作业中的汉字,只要提起笔来就是在练字,平时要多琢磨、多思考。书写的状态融入到学习状态中,家庭生活,派发兴趣,多看、多交流,把此当作一个重要的事来做。3、关心学生实际的书法状态和环境,产生庄严感、敬畏感,以此是非常重要的事,平时的板书,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书法在生活中,学习中,以身作则,教师把书法融入我们的教育事业中。
省教育书法协会李一宁会长发言:18大后,中央重视传统文化,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根和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江苏在全省大力开展书法特色教学,每次的书法比赛的作品预选后几千份,从中再选出200份。当下,咱们江苏的书法教育前景好,就是缺教师,学校书法教学需要一个好的教师。省教育书法协会的成立,目的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学校的书法教育,培养书法教师,发现书法新人才。《江苏教育》上有书法交流会,期刊书法,书法教学的感悟论文在上面发表。
书法第一课:明道、正则、写心
主讲:李啸
中国书法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协会楷书委员会秘书长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美术师
典礼结束后,省书法学院院长李啸开讲,引领老师们走进中国的书法,他主题:明道、正则、写心
明道:观点,教会基本技法,教会思维,楷书充满动感,节奏的变化,文化情感融入。如何让书法成为一门艺术,艺术家。
技——艺——道 手——脑——心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李泽厚)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瓘)
(书法情结)
“他们都操作着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不管他们是官居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是豪壮崎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
“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籁籁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配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苦。”
——余秋雨《笔墨祭》
古代文人一生练习书法,这亦是中国人的书法情结吧。东坡笔迹想到他的人,书法是中国人精神的化身。
一、书法成为艺术因素
1 中国的汉字
文字的定义:依类象形故谓“文”;其后形声相益即为“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许慎《说文解字》)
单体:水、火、木、土------谓之“文”
复体:江、河、梅、柳-----谓之“字”
仓颉造字:观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囊括万殊,栽成一相”(张怀瓘)
汉字 :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本身即艺术)
中国的汉字,望文生义,因情而文,因文生情,所以可以升华为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可以成为美学对象。
书法:中国人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尉天池)
隶变——技法革命——书法艺术的分水岭。(隶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前三者字形不固定,而隶书相对固定。
汉代非常了不起,各种书法,大事记,为了快速地记录,而形成了独特的书法。快写、省写、假借、合并部首、破坏、肢解结构,用笔方式,形成规律。
具体——抽象——波挑——书写从形态特征、技法程式逐步形成艺术化的过程。(中国的毛笔)
2、中国的毛笔
五四运动,信息时代(键盘) 毛笔——硬笔——电脑
毛笔的执笔在空中,笔在空中取势,落在纸上飞快空中收锋,积蓄力量再出击第一拳,遵循人的生理规律,顺应宇宙规律,如同走独木桥,不自觉地调整平衡,字代表人的精神气质。草书动态书法(怀素、张旭等 )
毛笔的弹性:铺毫抽锋 巨细放纵 变化无穷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
毛笔、水、墨——人的点画挥运——神、气、骨、肉、血。
书写:点、线位移与宇宙万象存在的运动规律的同一性。
契合、顺应、暗示
书者对宇宙万象存在规律从不自觉地遵守到自觉地把握再到理性地遵循。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立,形势出焉。(蔡邕《九势》)
“自然”——宇宙的本源,即客观世界,宇宙万象——矛盾统一体——在矛盾运动中各取其势。(书法之道,点画挥运之理,亦本如此。)
用笔:“无往不复,无垂不收”——米芾
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势递相映带,无势向背。”(蔡邕《九势》)
合之则美、违之则犯
3、书法美在何处?
关于“美” 自然界中没有客观自在的美。美,只对人存在。
庄子《齐物篇》: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诀骤。美感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文化现象。
林清玄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赏雪,智者见白。
不同人眼中的美也是不同的
李后主评颜字:“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之粗鲁”,“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
王羲之《兰亭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听之娱,信可乐也。”
流云小诗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飘水者,
在蓝空天来,摇摇欲坠的孤星。(儒道释)
4、传统书法精神与“儒道释”
(1)自然之美
道法自然
笔画 横 千里阵云
笔画 点 高山坠石
笔画 竖 万岁枯藤
笔画 撇 陆断犀象
“弋”百钩弩发
“乙”崩浪雷奔
笔画 竖折折钩 劲弩筋节
夫书肇于自然 天人合一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大朴不雕 工夫与自然,不二之工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庄子》天地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属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缠索。
顺其自然
天然是一种健康的、生动的生命形态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宭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韩愈)
中国书法中的生命意识。(图)
(2)中和之美
中:距离相等。对称、平衡。
和:平和、和谐。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
“评鉴书迹,要诀何存?温而厉,威而不猛,共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
“圆而且方,方且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项穆《书法雅言 中和》)(图)
孙可庭《书谱》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图)
“中和”是一个调节的过程,也是一种和谐的境界。
(3)虚静之美
静照:艺术心灵的诞生就在人生忘我的刹那间,谓之“静照”
飞白 (图)
造虚 虚处藏神
笔断意连(图)
知白守黑 计白当黑
以少少许 胜多多许 (图)
虚实相生
澄怀味象: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的本源。
空灵之美
诗人喜用“空山”(图)
佛家的“空”:空诸一切,心无挂碍
空,是人内心对自由的渴求。孤立绝缘、不留不滞,自成境界。空是一种间隔。
空、距离、间隔、无处不在。
建筑:窗、台阶、栏杆、亭、阁(帘、屏风)(图)
音乐:休止符 此时无声胜有声
绘画:写意性(图)
齐白石的“虾”、《蛙声十里出山泉》
戏剧:刁窗——开门、骑马
笔断意连,虚实相连 笔断意在,给你想像,太湖石虚实与传统文化相关,所以中国人喜欢。宋词中出现:帘、阶、阑干等表示究竟的词,实际就是距离,如音乐中的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让人想像回味,视觉转换亦是一种意境。
(4)含蓄之美
逆锋、藏锋
米芾“无往不复,无垂不收”
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
稳实,有力,内蕴
外表平静,内藏玄机
绵里藏针
“藏”“隐”“忍”——造“势”
虚有点道家,西方文化写实,中国文化在模糊、意念之间。
势是力的前奏。
“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卫桓《九势》)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
“宿雾敛而犹舒,柔云断而还续。”(笪重光《画筌》)
“写字即写心。吐露自己的人生观、哲学观、宗教观。”
“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书概》)
二、正则
(一)重点谈谈临摹
临摹:是学书的不二法门,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途。
临摹的目的:
1、学习古人笔法(用笔)
2、掌握字形特征(结构)
3、通晓风格演变(通变)
4补充调节创作(汲取)
颜、柳:装饰过多,不容易过度到行书,入门可从褚逐良、欧阳询开始,书写讲究结构笔画,结构有变化,变化有自我的个性的塑造,板书重点:结构,笔法是灵魂所在。每个人有自己的书写习惯,临摹时多想古人写字的动作、姿态,如何起、顿、行、收。初写者:写实、写直,多临摹,不同时期,需求也不同。通过临摹来了解古人的书法,有主观性: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改造别人的帖。开始临得像,最后是运用成自己的风格。
有些帖,看看就可以不需要都去临,看到别人的帖心动时再临,善于学习,入帖写进去,读懂、读透、意想古人的。初学者,选一种适合自己的帖,择好一家帖,在这个帖上下功夫,一通百通,掌握有时间的过程,有量的积累,下功夫,强调临摹的质量,意想感悟。了解笔顺、笔画特征,一个字,一个字过,一页一页过,一行一行过,找规律差异,多思考。
(二) 临摹与创作的辩证关系
1寻门而入——破门而出
入帖 出帖
“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
2一切临摹为创作所用
一切古人为我所用。敬畏传统经典:经典如山。
“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尽似古人,何处似我。”
“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无古人。平时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袁枚)
书不宗晋,遑论逸品;法不尊王尽是魔道。
临摹的几种方法
1摹写
2对临
3背临
4意临
临——仔细研,千万不可抄书式临,共性找出,再个性(先精于一家)
书法追根塑源:找个性,找主干行书的源头:二王,找源头:先共性,再个性。举例:如模仿杨坤唱歌,半小时,哑嗓子就可以,当要学他的神和内在就太难了,只奔个性不利于学习,学习要坐足冷板凳,传统文化审视书法教学,精神文化,书法审美,书法历史、共性个性。
三 写心
1创作四要素
笔法要精
字法要准
墨法要活
章法要新
外部因素:环境、情绪、工具等感悟融入,文化融入
2当下书法创作现状与思考
“国展”是洞悉当下创作导向的窗口
写意书风盛行书坛(原因)
时代审美转型(特征)
灵动
变化
快捷
构成
对国展获奖作品和入展作品分析,以87年、95年、09年三年的作品为例
1、展品分析
挑战难度经典:二王、书谱、章草《平复帖》、大草张旭、怀素、黄庭经、徐渭、杨维桢
寻觅冷僻经典:北魏墓志、敦煌残纸、民间书法、画家题字
追摹获奖书家:行草、隶书、楷书、篆书
2、书体分析
楷书(中楷、小楷为主,大字榜书难进)
碑帖兼容成为新宠
行书笔法渗透
中楷:褚遂良、张黑女变型
小楷:钟繇、王宠清灵化
行书(小行书比例大)
1行摹互用、互通、纯行书少
2“二王”仍是主流,米字遇冷
3苏、董、赵渐热
4少量厚拙大字行书
草书(小草多、大草少,章草兴)
1小草书谱、浙派用笔最多
2大草是书谱的放大(重提按、重收放、重笔墨、强化空间意识)
3王铎式微,山谷受宠。
4章草比例大:仿古纸《平复帖》很热;宋克、皇象、王遽常生辣、苍茫化
隶书(大中小隶书齐全)
1行草笔法被隶书广泛借用
2碑的方笔被借用
3写意化的“刘隶”依然风行
4小字曹全、乙瑛、简帛讨喜
5篆隶互用
篆书(小篆多、大篆少)
1行草笔法应用。真正写意佳作少。
2工稳、秀丽、纤巧风格占主流
(古拙、雄浑、宽博风格缺失)
3重装饰性的小篆、铁线篆、楚篆多(泥金绣铁线、扁片涂楚简、朱砂描甲骨)
3应对展览时创作上应避免的失误
硬伤:错字、别字
繁简混用
字法错误(草、篆)
违反原则,超尺寸等
内伤
1不具备基本创作笔法
2放弃擅长书体,强己所难、笔法不统一
3内容:政治题材、艳词俗句、常见诗词
4题款:政治歧义、见解浅薄、观念错误、语法谬误。
外伤
1用纸:艳俗、拼接太多、混搭乱搭、常规尺寸
2用墨:宿墨——重涨轻渴,太脏;花哨、刻意
3用印:宜少不宜多(细朱文、无边框、印屏试剪)、印尼颜色不正
结束语:炼眼 练手 念心
如何创作一幅成功的作品,手机里多放几幅字,没事多看看,字要多查,千万不能错,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了解一个字历代书法家的写法。空,对墨法、章法。作品千万不能写错,那是不自信的表现,写行草多了,能写对动态的要求太高。
一直讲到5:30,大家完全沉浸在书法的艺术氛围之中,陶醉在书法文化之中,还舍不得离去。
(结合老师上课的PPT和自己的笔记,还有听课的想法整理于7.1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