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赵老师走进——质文三变:章草源流论
浦口实小郑素华
培训第三天,今天赵彥国老师引领老师们走进——质文三变:章草源流论。特别强调中小学书法的重要性,书法教学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教学,更是对汉字的构成、演变的教学,是对书法的传承,必须树立理念,习得方法,特别是有活用教材。题目“质文”来自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而君子。’”对于我而言是个陌生的领域,真的要多加学习。
内容提要:本文以章草这一书体的历史流变为研究视角,对章草这一草书古体的萌生、成型、发展、以至风格演化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首先确定汉代简牍章草原体这参照,把存世历代章草书迹置于简牍时代、帖学时代、碑学时代三大书史发展阶段中进行细致考察,并结合对相关文献史料的整理分析,揭示章草书法形成美在历史流变中所蕴含物内在规律、特点及其书史意义,并对简牍章草、简意章草、帖意章草、碑意章草的风格学意义与美学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对章草书法流变考察的基点
1章草之名实
名:章节草字体本身的产生与其得名是先有实而后有名的异步出现。章草名称的出现缘于今草的成熟之后人为了区分作为古体的章草这两种不同形态体系的草书而作出的称谓上的区别。“章”字之种种由来。
实:隶草的产生源于对隶书的草化,表现为一是运笔的快速书写,二是对隶书结构的简化。因而形成了有别于今草的形貌特征。即用笔多隶法,点画多波磔,结构多横势,字间不连属,草法有来历。
2章草产生以至成熟的历史考察
汉代的草书是一个复杂体,其中包含了一部分不规范的隶书,因而它与章草并非等同的关系,成熟的章草形态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演化过程。
章草书体开始应用于庄重的场合,同时文人章草书家的出现和章草理论著述的产生,这些都足以说明东汉时期章草书体已完全成熟了。
3章草地诸书体中的地位
是正体隶书的草体,又早于今草,为今草书的古体。
在书法史上诸多新书体、新风格的不断演化中,章草书体的作用有:
一是章草书解散隶体的“删难省烦,损复为单”的方法,对楷书(由隶到楷的字法省简上的转换)的确立有重要的参照、启示作用;
二是章草书的规范、美化形态,对楷书之形即字型及点画形态的确立、以及今草书草法的确立同样有重要的参照、启示作用。
特别是在草书的创新中为了溯源、求古意,章草一体成为书家入古出新的最好借鉴。
4是章草书法历史流变的分期
“以当时工具,作当时字体”
笔法的演变对章草书法流变的影响
章草流变历史及分期
汉晋时期的简牍章草,具有自然生成的原体之美,为后世章草书法流变的源头。
东晋南北朝以后,由于今楷、今草的流行,章草不得不让位与书写流便、体势开张的今草,逐渐退出实用舞台。
唐宋以后,在章草的流变史上曾出现过两次研习章草的风尚,一次在元明
,一次在民国。
元代书家在反思前代书法的得失中确立了复古思想,一方面使晋人二王法度受到重视和崇尚,另一方面则导致为师二王之古,而引发古老的章草艺术得以复兴,从而涌现出一大批擅长章草的书家,如赵孟頫、邓文原、康里子山、杨维桢等。
十九世纪初,西北汉晋简牍、残纸书哟普人考古新发见,更让书家对汉代章草书法原体有了更为直观真实的认识,激发了章草的再次盛行。
从书法流变的视角切入研究,把章草的历史流变置于:
二简牍时代的章草
1汉代简牍与章草原体
(1简牍章草原体的书法特征
简牍章草原书体书迹作为后世传本《急就章》等标准范本赖以形成规范的基础,明显带有笔法丰富、面目鲜活的本真属性,因而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用笔:多侧锋绞转,笔势横向翻转有力,笔画常以断为连,连则以实连为主,笔画形态上保持了隶书波磔特征;
字法:采用省简合并,简约凝炼:
章法:字字独立,变化多姿,总体呈现为率真质朴、简古稚拙、苍茫恣肆的书美特征。
(1简牍章草原体的书法成因
当时的书写工具
当时的书体环境
当时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1简牍章草原体的书法风格
2“简意章草”——简牍章草风格的衍化
(1《平复帖》——文人“简意章草”
(2砖文章草——“简意章草”的别样情调
3魏晋纸书章草的新变化
魏晋时期的章草旧体在笔法字势上则明显受到新兴楷书、行书的影响,因而在点画形态及体势上发生了新变化:体势为章草,略含今草笔意。
体势偏于章草,多具楷书笔法
体势偏于今草,杂有草法。
三帖学时代的章草
1“帖”与“帖学”
“帖”:即没刻以前的墨迹原件(尺牍书疏)和据原作摹刻的刻帖。
“帖学”:源于对魏、晋法帖书法的崇尚,作为专门学科的帖学,是宋代形成的,一是把法帖作为学习书法艺术的范本,进而从事书法创作,二是对法帖进行专门研究。
2帖学本原期的章草
汉、晋时期的书法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辉煌,是唐、宋以后眉目学书法发展的师法源头,可看作帖学的本期,但由于历史保存的原因,帖学原期的文人章草墨迹大多无存,后世书家学习章草只能通过流传的刻帖中的章草作为主要取法对象。
3隋唐时期的墨迹章草
隋唐之际,章草一体,逐渐走入了衰颓。隋人《出师表》和唐代写经章草
4刻帖盛行期的章草
(1宋代章节——章草复兴的前奏
章草发展到宋代,文人书家临章草,写章草,摹刻并从理论上阐发学章草对习草书的重要性,近而鼓励书家学章草,这无疑对章草在元代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2元人“帖意章草”的古体新貌
从元人学章草的取法途径来看,一方面主要从传世章草刻帖来,另外也兼学赵孟頫等人的临本。两种创作倾向:一种是因受刻帖的约束和局限,以帖为主,以我为客,尊重法度传统,亦步亦趋于章草刻帖的法度和点画形态迥异于原体章草,从而别具一种精巧温润、妍丽流美、蕴籍幽雅的书美类型。(这类书家以赵孟頫、邓文原、俞和等为代表。)另外一种则完全打破范本刻帖的局限,以取其意为主,注重个性张扬,给自我个性的发挥提供更多的自由度,从而不拘形似,直追章草古体的内理风神。(这类书家则以康里子山和杨维桢为代表。)
(3晚明“帖意章草”的新古质
到晚明受“篆隶笔意”书法观念的深入影响,重视篆隶书体对草书线条质感的重要性,在章草的用笔中更加重了篆隶书的笔意,同时,在点画上打破了元人一味强调波磔笔画的惯式,含蓄自然,线条浑厚而古朴,结构自然稚拙,含有苍茫简约的古质和美感,表现在异于元人风格的章草新书风格。
四碑学时代的章草
1碑学时代与“碑意章草”
碑学时代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打破了书法在长期传承中以刻帖占主导的格局,书家在形式技法和个性风格的追求上更着意于北朝碑版所持有的古朴厚重、苍茫雄浑的强烈“金石气”。把这种因受碑学影响而产生的具有强烈“金石气”的章草书风类型称为“碑意章草”
2“碑意章草”的成因
审美认识、当时工具、书体环境书写姿势和笔法
统一技法、审美原则:用笔要肘腕悬,腕随指转,运笔须平铺毫,中锋用逆,黑色浓重饱满,燥润相间,点画求中实气满,遒劲凝重。
3帖体碑意的章节新风
沈曾植对北碑与章草书的完美整合具有开创之功,继元、明赵子昴、宋克之后,在章、今融合的创作中新辟了一条书美之路。其书用笔方折翻转,横画多向右上昴,至笔画末端再翻转折回,用北碑方折一路的笔调整合章草的结构体势,表现为奇险跌宕,稚拙朴茂的体态趣味
4章草与金文意趣的合成
在碑学思想的影响之下,书家一方面不断向北朝碑版吸取营养,同时商周金文也成为主要取法的对象,即增加金文篆书的线条内涵,使章草书具有浓厚的金文气息。这类书风较有代表性的书家有马一浮(《急就章》)和王蘧常(《望岳》诗)
5简、帖、碑三合一的章草新境界
吸收了汉简章草率意恣肆的笔调,泼辣浑厚、单字纯章草的字型草法出之,古拙含蓄,并把刻石的意味融汇贯通,借助于羊毫生宜的特有笔墨效果,意象淋漓地表现出来。杂糅碑、帖、简三者的审美意趣,整体气势既有帖的爽畅,简的恣肆,又有碑的宏大雄浑,从而直追章草古朴的内质。代表书家有王世堂、郑诵先。
总之,碑意章草总体书法特点表现为:下笔斩截有力,多出方笔、或以方兼圆:运笔迟涩逆行,兼之墨色多以浓重为主,使得点画线条具有斑驳毛涩的质感,给人以凝重厚实,苍茫古劲的韵味,从而创造了独具“金石气”的碑意章草新风。
结束语:
以上通过对章草名实的分析,以用对章草在简牍时代产生、定型、流行、衰微等演化过程的考察,廓清了章草所具有的书法本体特征,简牍时代的章草用笔侧转有力、点画波磔分明、字势方扁横张、字间独立不连的章草书体特征,具有率真质朴、简古稚拙、苍茫恣肆的审美意蕴。在帖学时代里,书家习章草多从盛行的传世刻帖中取法,刻本的局限却意外地成就了元明章草运笔婉转流畅、提按分明、点画线条温润光洁且波磔形态突出、字形匀称归整的特点,具有妍丽流美、平安温润、端正优雅的帖意章草书风。章草一体发展到碑学时代,在民国书家手中真正出现了面貌纷繁的局面。碑学思想的影响和此时大量简牍章草原体墨迹的出土,书家不再受刻帖的限制,创作思维和审美眼光大大拓展,加之长锋羊毫、生宣纸的广为采用,这时的章草下笔斩截有力,运笔迟涩逆行,点画线条斑驳毛涩,给人以凝重厚实、苍茫古劲的韵味,成就了具有强烈“金石气”的碑意章草新风,并表现出多种风格类型和体貌特点,既有帖体碑意的互补,又有金文意趣的合成,更创造了简、帖、碑三合一的章草新境界。
通过讲解,还让我知道:章草形成了书家入古出新的最好借鉴,章草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字体有旧体的特点。清:碑学兴起,高二适章草有研究的大家。波磔按下提起有气势。怀素、张旭的草书连贯,草书书写方法来自楷、隶、篆,二王前 章草为主
五体:篆、隶、草、行、真 (篆 隶、真 行 草)
书体创新,求古创新,以古为新,书法研究的是继承,写隶书加篆有点古味,写隶书加真书,有点俗。崇古,历史中古典中寻找创作媒介。书法学习,如钟摆,左右摆,书法人与书,在其共性中求个性。中庸、儒学、孔孟是中国哲学的艺术,书法练习也讲究此,在共性中求个性。楷书:静态书法,草书:动态书法。
本的变化,才有质的变化,练字,人是本,内心、深度等改变,手才能改变。自己的笔有情感,有气场,有感觉,顺应物的属性。“以当时工具,作当时字体”
笔法: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写出点画结构,连贯性,笔法是活性的,书简小的只有一厘米,写满了字。了解书法,工具很重要,从细节最小的单元开始,目标不要大,背贴关注细节,读帖:目之所击,心中所想,欣赏回放,反复临一个字。错误的方法练多了无用,有效提高,有效练习,不能随性,练手、练眼(人的审美),好的标准是什么。用笔 字的结构章法,形式在最后,内在很关键,笔画的路径要干净,体现笔的特性,流畅、流利,骨肉相连,有血有肉,有生命力唐诗、宋词等在没有约束,随性是最美的。
褚遂良 虞世南 的楷书美,后面颜柳规范,不如前面的美。
定一个目标,确定一个点开始练习。羊毫:迟涩、有枯笔斑驳,材料准备:砚台(墨池)、墨盒、水、墨沾水调和,墨汁磨一磨,写起来润。王羲之《圣教序》行楷向行草转变。临帖前看帖预热,眼神与字交流,手感知,再进入。揣摩动作领会,执笔,笔锋在运动中不断调整圆椎的感觉,抄经笔:肚子大(蓄墨) 笔尖,一连写几个字再沾墨,注意用笔起收,顿若山安,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衔接,外接内接,诸遂良《阴符经》行书向楷书过渡。
精准模仿,动作要像,意像模仿。笔锋空中的动作很重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找到感觉。
米芾(风强震马)很多手札:劲道、爽健。
读帖二度、三度创作,练练临摹,再默背,写多少是多少,也可自找古诗写。练楷书可以从魏碑墓志开始,动作简练,无需多余的动作。写隶书注意呼吸,蘸墨写几个字再去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