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曾经听一名老教师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仔细想来,颇有道理,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自己要有丰富的“水源”,方能水平不断提高,储量日益深厚,蓄厚积而待发,才能润泽更多的心灵。从哪去寻找水源呢,我选择了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我成为人民教师之后读的第一本书,是一名老教师推荐的。这本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记录了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精华,没有空泛的理论,许多事例非常真实,通过阅读,解决了我许多难题,书中的提法很多与我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产生共鸣,又同时给了我许多新的启迪。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我的学生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这一点,也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于是在之后的课堂上,我总是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到了极佳的效果。比如在课堂上增加开放性问题的比例;正确运用探询式的提问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等。实践证明:课堂上无论是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还是启发式讲述的教学方法,都是让学生能在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对概念和原理的认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要思考通过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或什么样好问题能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倡导要联系学生生活和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也就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其实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颇有感触。我发现只有你教的内容与学生原有经验产生共鸣时,才能唤起学生兴趣,这是自己上课时也能体会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引领学生多读书。尤其是读一些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也许起初读不懂,也没有关系。学生将来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讲这部分内容时,会引起他极大的注意。这也是联系了学生通过读书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在这本书的第三章,作者也提到了一个教师的素养问题。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学校知识只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点常识,要达成这样的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不停的进步源于读书,读书的面要广,课上得才会有吸引力。他说这样的教师备课是备大纲而不唯教材,教师看教材仅仅是为了回到学生的水平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的给予他们就好了。”师生关系与一般人与人的关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