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群导航

主站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特殊教育

少年宫

手机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的位置:首页 >交往课堂>师训平台>详细内容

师训平台

《劝学》读后感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04 15:08:40 浏览次数: 【字体:


高中时代,曾经学习过荀子的《劝学》,至今已有十几年,文章内容已逐渐模糊。如今重拾,感慨文章字字珠玑、条理分明、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开篇立论,学无止境。

立论之后,解释学习的目的:改变自身。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说明学习的目的之后,解释学习的适用人群:人生来没有区别,学习才造成了后来的区别。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那么学习为什么能造成这种区别?君子善于利用所学。人只有依靠学习“善假于物”。让我们平心观察自己,我们人类本身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双手难抵猛兽,双腿难逃虎口,尚且不能自给自足,反而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我们能够依靠的惟有外物工具,惟有自己的头脑的智慧,而这才是最珍贵最可靠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一段讲解学习方法论:积累、专注。学习的坚实原则:一、积;二、一;三、恒。第一,学习只有不断地积累,从量变可以上达质变,这样才会有所成就。即使,我资质过于愚钝,只要“锲而不舍”,终可有所提高。因此,我不羡慕别人比我聪明。第二,学习贵在专一,真正用心“一门深入”。而不是心浮气躁,到处浅尝辄止,最后一无所成。我们需要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学医就真正把维护健康、救死扶伤的本领学好。学生产制造就学习如何造出最合格的东西出来。人生不需要做很多事情,有时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好了。第三,学习贵在坚持,不怕人之不己知。凡是学有成就的人,都是经历了长久的努力的。就是天才诗仙李白也得益于“铁杵磨成针”的启发。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感觉学的没用,不能被世人所接受。于是荀子先生解释,只要坚持学习,必将闻名于世。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习态度有“君子”“小人”之别,有“古”“今”之别。这让我很警醒。如果我们的学问是用来考试换学分文凭的,我们不就是“小人”了吗?真正的“君子之学”就是和老子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相通的。学习后加以在自己身上运用,学习了“诚”“敬”之心,就要检讨自己虚伪、傲慢的毛病。而不是,口耳之间的徒说夸耀而已。古代的学者真正认为学习是自己分内的事情,是很自然的。而现在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的苦差。荀子几千年的预言在现代继续愈演愈烈,非常悲哀我们后人,恐怕以后还是“后人复哀后人”吧。

最后谈到学习的最佳方法和最重要的条件——找到一位好老师。“学莫便乎近其人”,古人读书破万卷之后,就是到处游学,尊遍明师。因此有“负屐千里”“慧可断臂”的许多故事,不胜枚举,因此不由慨叹发问:今天能够让我们这样拜访仰慕的明师到底有多少呢?如果有的话,在我们身边,我们会不会珍惜呢?正是古人求学之心真切,才会有真正的希望和成就。反之,没有良师的指导,虽然也可以自学成才。但更多的是,流为“学杂识志”的“散儒”“陋儒”而已。平生未得追随到明师指点,实是人生一大悲哀。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的。因为古圣先贤已经替我们考虑到了这个难题,因而不辞辛苦地留下了自己的著作。以待我们子孙读其书,想其人。能够于经典中不断受熏陶,从而增长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善于学习的人,都是善于依教奉行的人

综上,可以看出整个《劝学》如同一篇完整的论文,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等方面详细的论述了“学”这一主题。最为关键的是,言之有物,每一点都是完全可以应用在生活实践中的。

吾辈须谨记,学不可以已。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