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
教育之珠,熠熠生辉
——读《学记》有感
寒假期间,抽空重新读了一遍《学记》。教育经典之作到底是经典,这一次的阅读,又让我从中有了别样的体会。尤其是其中几处观点,让我感受最深。
一、教学怎样算成功
教学成功的经验原文里总结为四点,概括起来就是预防、及时、合乎顺序和相互研讨。“当其可之”和“相观而善”这两点我想具体来谈一谈。作为班主任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之外,还有很大部分的时间在育人。和学生相处打交道,不同性格的孩子犯错误我们该去如何处理。选取一个适当的时机很重要。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本质,并有一个自我反思的空间。如果产生了“恶小而为之”的念头,久而久之,也错过了一个自我改正的黄金期。
二、教学为何会失败
虽然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每一次的教学都值得去反思。《学记》中总结了六点失败的原因,与成功经验相互呼应。“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条就着重强调了讨论的重要性。这也与课标要求不谋而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设计的小组合作环节,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如何有效开展讨论是特别考验教师智慧的。只有让每一位学生积极表达,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小组合作环节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要求,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抽象的学法要求,需要教师设计出更具体的要求。不能把空洞的纯概念生硬地抛给学生,否则就会让学生对于这顿知识大餐“消化不良”。
三、教师该如何施教
总结完教学成功经验和教学失败原因之后,教师到底应该如何施教呢?按《学记》里所说就是四个字:启发诱导。“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师生间想要融洽就要学会留有一定空间,掌握一个尺度。升入三年级,也是一个小分水岭。班级里的学生无形中也在慢慢拉开差距。但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区,只不过有快有慢。作为老师要放慢脚步,耐心等一等。阶段性适时的鼓励是很有必要的。把任务一个个分解成一小块去完成,就会有成就感。难题的选择一开始一定是学生踮一踮脚尖就可以够到的,慢慢地再难度升级,一步步走扎实。
最害怕的是因为学习上的暂时落后,让这个学生失去了兴趣。知识不是越背越重的“包袱”,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就像在平时阅读练习中,班里有些孩子一到开放性的问答就会空在一边。我会鼓励他们勇敢去写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实在不确定可以先用铅笔去写,留下思考的痕迹。只有先去思考了,老师再来订正讲解时感悟才会更深刻。
《学记》作为一颗教育宝库里的珍珠,历经岁月的磨炼,越发熠熠生辉。行走在精妙的文字间,先人的智慧结晶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点亮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