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育思想再探 沈越
《学记》作为《礼记》中的经典篇章,篇幅不长,但是内容却极为丰富和深刻。它系统地总活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学记》的教育思想:首先,教育之用,论述教育对修身成人、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功用;其次,进学之道,这也是《学记》的精髓所在,主要涉及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循循善诱、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和方法;最后,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即我们不仅要用《学记》教育思想反思当下的教育教学,更应该借鉴其有益思想来指导如今的教育教学改革。
儒家因孔子授徒讲学、开宗立派而得以创立,因而十分重视教育活动。从孔子开始,儒家就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教育理论。
一、教育之用
(一)修身成人
《学记》云:“ 王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和教育乃是人之为人的立命之本。人离开不教育,就没有文明可言, 没有文明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整个世界只能停在最初的原始蒙昧状态,教育之于人,作用有二:一是修身,也就是让人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思想,成为一个有血有内、 有灵有志的独立自我;二是学知,通过不断学习为人处事、立身谋事的知识,来实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梦想。《学记》结尾云:“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二)化民成俗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 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络的经验。教育是一种长久投资、长久收益的行业。《学记》云:“发虑宪,求善良,足以傁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三)建国君民
专制统治条件下,从国家角度看,国家和社会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迎合专制统治的需要。《学记》指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国家的使兴,也是巩国统治的需要。教育和国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二者得到了双赢:一方面,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能够取得全面、深入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和理论支持。可以说,教育使人之为人,使国之为国,并使独立的个体更具有灵魂性,国家也得以长期维持下去。
二、进学之道
《学记》通过对教育致学过程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相长
《学记》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二)藏息相辅
《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课外活动和休息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劳远结合。
(三)豫时孙摩
《学记》总结出教之兴废的规律是:“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具体而言:豫即预防,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时刻注意学生动向,以防其出现不当行为。时即及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教育,勤则励,惰则催。孙是循序渐进,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性格、年龄、智力、接受能力等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摩谓观摩,就是互相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循循善诱
教育中教师负责启发诱导,点明问题的关键,而非把结论和盘托出式的填压教学。
(五)长善救失
教师应时刻把握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的原则,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心理的孩子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同时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其以长补短,探索适合的学习策略,均将发展。
三、现实之用
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史发展至今,不少精华思想近于消失殆尽。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教育在所难免地在利益驱动下而带上了急功近利色彩。用《学记》教育思想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我们在自感惭愧的同时,更应该借鉴其有益思想来指导我们如今的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