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课题组内教学评价
岳征宇评眭艺馨老师执教沥粉研究课《霜降》: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程主题充分展示了沥粉画课题的研究成果。以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为着眼点,贴合时节,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眭艺馨老师精心安排设计了一个精致的教学流程。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能力。课堂气氛轻松,富有活力。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理念,是一节让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
一、准备方面
无论是教学用具的准备,还是教学材料的收集,都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反复思索,“霜降”节气相关的习俗、物候、饮食知识等讲解导入,直观生动,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高效且轻松。
二、导入方面
导入部分的动画角色“柿子同学”,采用了霜降节气当下的水果为原型,以亲近的小伙伴的身份、口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游戏互动进行学习,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其中的“找一找”、“柿子同学一封信”、“小蛰虫自投罗网”、“连线”等小游戏,轻松高效的让学生从中了解到霜降节气本身的相关知识和变化,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的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环节设计充分体现出授课教师的巧妙构思。
三、讲授方面
教师姿态自然,语言亲切,提问精准,表扬及时。无论是游戏互动环节还是微视频示范环节,过程流畅,预设精准,整节课井井有条,给人以流畅的美感。
四、示范方面
教师的示范从线稿到涂色到沥线,《千里江山图》的示范在让学生了解沥粉画方法步骤时,青绿画派特有的“阴面涂金,阳面涂蓝”、“金碧辉煌、交相辉映”独有的艺术风貌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中国古代美术的知识。整个过程讲解详细到位,沥线的时候大拇指与食指捏紧袋口,整个手掌包住沥粉袋,沥线时裱花袋袋口要与画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垂直沥出。手法准确,示范精准有效。
沥粉传统工艺由古代漆器工艺改变而来。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看教师讲解与示范了解了沥粉画的历史与工艺的高度成就,多角度感受沥粉画的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而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之美。
借助沥粉画这一载体,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还在一个个环节的层次递进中,不断培养学生对沥粉画的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陆琪静评课评眭艺馨老师执教沥粉研究课《霜降》:
眭艺馨老师执教的《霜降》是属于造型表现课的学习领域。选取了二十四节气中“霜降”这一节气,贴合现在的时节。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喜欢新鲜事物,探寻新方法,将沥粉画引入小学校本课程,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而沥粉画校本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提高其美术表现力。
一、材料丰富
眭老师准备充分,材料多样。有亲手绘制的《千里江山图》作品,也有“霜降”节气相关的习俗、物候、饮食知识等,直观生动而具象,让学生一目了然。空间布局是一幅作品的基础,在绘画的时候,根据主题的要求,把需要表现的对象,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这就是空间布局。色彩美学也讲解得很生动。
二、游戏互动趣味多多
其中的“找一找“、“柿子同学一封信”、“小蛰虫自投罗网”、“连线“等各种小游戏,以寓教于乐形式学生从中了解霜降节气本身的相关知识和变化,以及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霜降节气与其他节气的区别,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网的设计很有趣。部分“小蛰虫自投罗网”游戏有所呼应,由该节气的小蛰虫来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小作者本人、“小蛰虫”、“教师”进行互相评价分享。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的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课堂中通过阅读材料来思考,加入了空间的人文性。
三、示范清晰
沥粉画的空间布局与写实作品的空间布局虽有共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沥粉画的空间布局更讲究二维空间的表现,不追求描绘对象的空间和体积,展现一种饱满和均衡之感。眭老师在空间构图上特别追求形式美,打破自然规律,忽略比例、透视、体积等要素,对物象进行重新排布与穿插,形成独特的空间布局形式,运用马克笔颜料作为辅助。多角度感受沥粉画的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而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之美。
姜璐评眭艺馨老师执教沥粉研究课《霜降》:
眭艺馨老师执教的《霜降》是属于造型表现课的学习领域。教师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构思。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教学课堂充满自由的轻松的氛围,富有活力。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理念,是一节让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
一、准备充分
眭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从教学用具的准备,到教学材料的收集,可谓精心尽
心,有精心设计的板贴,有亲手绘制的《千里江山图》作品,也有“霜降”节气相关的习俗、物候、饮食知识等,直观生动而具象,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印象,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习效率高。
二、导入精彩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始
课堂导入,“小柿子同学”的形象十分贴合霜降这个节气,柿子同学的一封信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酝酿情绪的作用,能渗透主题,将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眭老师运用开端引趣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注意,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霜降这个节气的美丽。
三、讲解到位
教师紧扣主题,深入细致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比喻,亲切的口吻,使学生进入到一个轻松新奇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通过“找一找”、“柿子同学的一封信”、“连连看”、“小蛰虫自投罗网”等这些小游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从中了解到霜降这个节气有关的饮食、物候、习俗、文化知识,并探究到霜与柿子形成的原因、学习物候变化的自然智慧、从文化习俗中感悟到中华精神。
四、示范详细
眭老师详细的示范从线稿到涂色到沥线,最后呈现出的《千里江山图》作品十分出彩。整个过程讲解详细到位,沥线的时候大拇指与食指捏紧袋口,整个手掌包住沥粉袋,沥线时裱花袋袋口要与画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垂直沥出。
一些线条,几笔颜色,成就了沥粉的美名。沥粉传统工艺承载的却是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看教师讲解与示范了解了沥粉画的历史与工艺的高度成就,多角度感受沥粉画的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而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之美。我觉得,让传统艺术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这比教会他画几个事物更为重要。从课堂到课外,从欣赏到创作,从体验到展示,眭老师多个环节层层递进,条分缕析,让孩子在一项项的动手实践中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提升。
张洁评眭艺馨老师执教沥粉研究课《霜降》:
小学阶段学生的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来学习美术,感悟美、理解美,才能真正体验美的精髓。
《霜降》一课属于创作课,归属造型表现领域。课程主题紧紧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关注文化与生活。选取了二十四节气中“霜降”这一节气,贴合现在的时节,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主性,又能够有所新的心得和收获。
本节课整体氛围轻松、有趣,学生在愉快的课堂节奏中,循序渐进的对霜降这一节气的习俗、物候、活动、饮食、文化等等,有了充分全面的了解,体现了《新课改》要求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从导入部分的动画小角色“柿子同学”亲切的采用了霜降节气当下的水果为原型化身同学身份,以学生身边亲近的人为口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游戏互动进行学习,使学生更加乐于主动的学习。其中的“找一找“、“柿子同学一封信”、“小蛰虫自投罗网”、“连线“等各种小游戏,以寓教于乐形式学生从中了解霜降节气本身的相关知识和变化,以及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霜降节气与其他节气的区别,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的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环节设计可看出授课教师的充满创意的巧妙构思,在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上起到也一箭双雕的作用。
美术课堂中的“实践与展评”环节往往需要留有充分的时间给予学生创作作品。关于《霜降》的作业部分教师在之前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微课”进行教学,与时俱进,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助于让全体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沥粉画创作的方法步骤。《千里江山图》的示范在让学生了解沥粉画方法步骤时,青绿画派特有的“阴面涂金,阳面涂蓝”、“金碧辉煌、交相辉映”独有的艺术风貌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中国古代美术的知识。作业布置采取“送给柿子同学一幅画”的形式,在充满创意的教学时也传达了对小学阶段学生社会性交往方面的指导和影响,使得学生通过自己用心的艺术创作来赠与柿子同学,让学生内心情感上脱离一般的物质基础,有所升华。通过本节课学生作业内容和作画的步骤,可以看出授课教师前期对学生高效的引导和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这一环节有所体现。“展示评价”板块超越了当今小学美术课堂中一贯的同学举手推荐其他人作品或毛遂自荐的评价分享方式,与新授部分“小蛰虫自投罗网”游戏有所呼应,由该节气的小蛰虫来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小作者本人、“小蛰虫”、“教师”进行互相评价分享。这一细节充分的表现出授课教师的用心,以及对课程设计的统一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也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了“自评、互评、师评”多主体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评价。
美术美在心灵,美在传统,美在精神,即“美术美育”“美术育美”。《霜降》一节课所传达出的美不仅仅是美术本身视觉上的“审美”,更多的向学生传达出传统中国文化之美、情感态度之美,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欢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