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交往课堂 在自主实践中建构概念
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堂”理念,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浦口实验小学青年教师何颖蕙老师在十三五市/区级规划课题《“做中学”关照下小学数学“1+1”交往学习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引领下展开教学,于10月19日上午在二(8)班执教一节教研课《认识平均分》。
何老师教学时让学生从分桃子入手,学生兴趣浓厚。在例题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后面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何老师尤其重视了操作。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何老师组织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很好。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大多操作都为同桌合作,使得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接纳与分享,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最终达成学生知识、智慧和整个人格生成的教育目标。
课后组织了集体评课议课,听课的老师们积极发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成等方面就如何在平时教学中如何渗透1+1交往课堂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及时点评并提出宝贵意见。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点拨与指导让老师们颇受启发,具体的建议更是让二年级全体老师们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方向有了更明确的定位。(撰稿:田新月 摄影:王爱群 推送:高洁 第一审核:张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