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问题和策略
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常会发现有大部分教师没有完全、准确的理解“师生互动”的实质,从而使得师生互动变得流于形式、表面。
一、互动实质的浅显理解
这点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部分教师未能正确掌握师生互动的要领。比如,由于教师一些自身原因,使得师生互动的实际操作变得僵硬、拘泥、程序化,学生在这种条条框框下变得拘谨、小心,从而又回到传统课堂氛围,没有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的境界。
二、互动方法的错误理解
这一点主要指的是教师对于师生互动的具体方法出现了错误理解。比如,就目前教学情况来说,问答式、讨论式、表演式等互动方法在各个小学课堂教学中广为使用,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但是“热闹”之后,孩子们学到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互动需引起老师们的注意。
三、互动评价的形式理解
教师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重新整合自己的知识。但是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更注重师生互动的形式及过程,而忽略了师生互动中评价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尽量少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比如,每个同学的回答都有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我们在评价其优点之际,还需要说明为什么回答的好,而不是单纯的评价“这位同学说的真不错!”;当学生未能说出预设答案,作为教师,应该环环紧扣的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课堂中构建有效师生互动的策略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下,一方面教师“看不起”孩子,缺乏与孩子沟通时间,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敢亲近教师,从而使得教学互动形式化、拘泥化。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在保证教师威信的前提下,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加大对学生的关爱,从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创造条件。
二、构建有效的师生对话
在某种程度上,师生对话等于师生互动。作为“儿童和青少年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何在课堂上推动教师、学生、课本的交融是一个合格教师的责任。没有师生对话的课堂中,教师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依照参考书讲解、基本上没有花时间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有效的师生对话有利于教师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课堂中充当倾听者、示范者、引导者。构建有效的师生对话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氛围。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师生互动的内涵,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切忌功利化,只做表面功夫。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孩子的情绪,多多鼓励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回答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明确一点:我们是教师而不是教书匠。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教书匠则是一种职业,教师若把自己当成一名教书匠,其所做的便有可能只是作秀——比如在公开课上只请成绩好的回答问题,在平常的课堂上也只是和表现好的学生互动而忽视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身观念,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最后,教师需要本着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为主,建构属于自己风格的评价体系,切忌从众化。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师生互动对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要使得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真正有效实施,还需要各位同行们的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