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西方心理学家用来表示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一种社会行为,该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呢?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接触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健康的婴儿都会形成依恋,这种依恋,除喂食以外,加强接触,给他们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已成为儿童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依恋对象。实验发现,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对后期行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能演好“依恋”这个节目,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与自我信任,并将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我想,这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强化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单亲学生的接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在的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数量不小的单亲学生,他们大多数因缺少爱而显得呆板、孤僻、好攻击、学习成绩不理想、能力低下、兴趣淡泊。据1993年10月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人数约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57.3%,在100名青少年罪犯中,父母残缺型的占13%。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社会,每一个教师都应对这些孩子负责,给他们慈父慈母般的爱,满足他们被爱的渴求,如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经常关心他们的冷暖与身体状况,让他们感受亲情,享受依恋,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鼓励交往
柯尔伯格创立的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理论十分强调认知的影响,他把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把亲社会行为与自我享乐相联系;具体运算阶段——把别人的合理需要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依据;形式运算阶段——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行为规则,更多地考虑亲社会行为接受者的利益。我认为,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儿童正常的交往,一定意义上说,交往对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同伴交往。通过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同伴交往不仅有助于儿童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了与人相处的社会技能。因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同伴是强化物、是范型——同伴间行为的影响是交互的,如孩子们都喜欢与慷慨大方的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几乎人人都会变得慷慨大方起来;同伴能去自我中心——交往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学会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法与行为,学会与同伴相处;同伴能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烦恼与困惑,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便会形成不健康心理,这对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是极为不利的。基于以上原理,不难看出,鼓励交往对培养亲社会行为是何等重要!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妨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孩子们创造交往的机会,如鼓励儿童参与扶贫助困手拉手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交往中增长才干,培养良好品质,树立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
三、树立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儿童性别定型化行为(如男孩都表现为男孩子气,女孩都表现为女孩子气),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的。班杜拉也通过一组实验发现,儿童的行为(已不再局限于性别定型化行为)不是由强化决定的,而是由观察决定的,而且他们认为,模式的行为可以影响儿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所以,他们主张用呈现模式的方式来培养亲社会行为。如有一个很典型的实验介绍:让孩子们观看一个成人的滚木球游戏,这个成人把赢得的一部分奖品捐赠出来作为穷苦儿童的基金,然后让这些儿童单独玩这类游戏,结果他们把奖励所得捐赠出来的数量远远超过没有观看过成人模式的控制组儿童。即便实验后过了两个月,这些实验组的被试与不同的实验者在一起仍然很慷慨,说明模式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我认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或在学校教育中,为儿童树立榜样,也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榜样,可以是英雄人物,可以是品行优良的同伴,可以是教师、父母。当然,在树立榜样时,必须十分注意:⑴作为英雄人物或学生同伴,要实事求是地介绍;教师父母则要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染与熏陶。⑵要让学生产生心灵感应,在内心深处接受榜样,让学生心悦诚服。⑶要开展必要的活动,让学生把学习榜样与自己的认识、情感及行为联系起来,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
总之,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责任感,一定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