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思考和实践
为了创设生态课堂、绿色课堂,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以体现“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合作学习”方式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形式已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这种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课改的深入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本人听了大量的教研课和视导课,发现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 的实施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
1、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真正转变,教学中,仍然存在只注重知识的结果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个体差异的现象,“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2、为了讨论而讨论。有些教师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彰现新课改理念,小组讨论时机把握不准,次数安排过多,课堂上看去热热闹闹,而课堂教学效益偏低。
3、组织讨论时,由于问题情境设计不合理或讨论内容选择不科学,使学生不能尽快进入角色,讨论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4、由于组织调控不当,目标不明确,使讨论漫无边际,耗时多,效率低。
5、由于小组成员配置不合理,要求不明确,小组讨论成了部分学生的“一言堂”,没有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不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之目标。
下面本人参考优质课的课堂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与思考,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概述如下,供同行商榷。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
数学小组讨论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团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
小组讨论中,怎样让每个学生各尽其能,让每个学习者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其作用呢?这就要教师对小组的构建、小组成员的分工等情况作恰当的指导。
1、小组的构成。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既要注意小组成员能力的搭配,又要注意使组员愉悦地接受这一小集体,并积极参与其中。
2、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就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选择讨论的最佳时域
小组讨论的目标是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在交流中对事实作清晰、准确的表达,倾听并评价他人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最终获得准确的表达形式,从而解惑,内化成知能。那么什么时候组织讨论才能使讨论自然流畅、热烈、实在,才能最有助于激发学生搜寻新信息,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品质呢?试举以下几种情况说明:
1、在学生疑惑时讨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我认为,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相互启发,共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理解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比如:我在讲比例的知识时,有一个学生问:“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吗?”这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条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大家明确了认识。
2、在概念模糊时讨论。比如:“质数、互质数的概念”,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有一位老师这时就出示几组数(8和9,5和7、7和9),让学生讨论、分辩几组数各自的特征以及几组数是不是互质关系,由此建立起质数、互质数的概念,使学生的观察、抽象思维能力;抽象、归纳能力都得到了训练。特别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能促进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的建立。
3、在揭示特征或规律时讨论。比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有一位老师首先出示了一道题目:把8、5、15、30……分成两组,使两组数分别能被2、5整除。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在讨论中研究、概括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完成填空题:( )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这样的分组讨论教学,不但使学生通过观察、议论、看书、抽象、归纳出了特征。也就是自主探究找出了规律,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全面的多角度的。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书上介绍的方法,再分组讨论交流,加深认识。
4、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组织讨论。开放性题目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采用讨论形式,对不同的解题方法交流并及时反馈,可拓展思路,比如:根据下面的条件补充问题:“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18人,”根据这两个条件学生通过讨论,补充出了近十个目前大多学生都能立即解决或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小组讨论的调控
1、讨论时间的调控。小组讨论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否则,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就根据讨论的需要,作好安排,让每一分钟都不浪费。
2、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位置。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首先是巡视、倾听,然后有目的、有重点地参与到需要帮扶的小组中去,以便在随后的小组汇报中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
3、对“学困生”的帮扶。有时,小组的讨论和学习可以仅仅为了帮助学困生,比如:一个新的知识学习后,学困生往往还是不能正确的理解或运用,这时,小组中的一部分成员可以再次将自己的理解讲给学困生听,或促使学困生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以便他们得到及时的帮助,使集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
4、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汇报衡量,既要注意对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对结果的评价。同时,应培养起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比如:小组讨论评比表等,从而激励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小组讨论”,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而要使“小组讨论”真正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