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群导航

主站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特殊教育

少年宫

手机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的位置:首页 >交往研究>交往视点>详细内容

交往视点

教会学生“交往”(一英)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2-05-02 04:25:58 浏览次数: 【字体:

首先,引导个体交往行为。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人际关系及价值观念,更要观察细微、感受学生变化,如此才能及时干预,对症下药。

班主任要基于学生个性进行一定的价值引领。就这一案例而言,可以引导小琦换位思考及共情感受;可以了解佳佳的情绪心理,且给予班长身份一种期待,促使学生跳出个人狭隘的是非对错观念,客观看待对方的行为;可以肯定丽丽等人仗义执言的行为,又要引导她们从公正友爱的角度看待同学间的矛盾纠纷。这样,使学生正确看待个体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教会学生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构建班级交往空间。班级是学生重要的交往空间,也是学生重要的精神生活空间。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然会积极打造班级这个公共场所,给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统。

一是根植良性交往观念。学生个性迥异,班主任要通过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良性交往观念与原则。交往,就是与他人建立关系。他人于自己而言是重要的存在,影响“我”的感情和思想,甚至可以说,是“我”的欢乐或痛苦的来源,由此,“让他人舒服”是重要的交往原则,宽容、友善、大度是重要的交往观念,也是“我”与他人“共在”关系的基础,如此,学生才会收获稳定而持久的人际关系,获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二是搭建平等的人际沟通平台。交往重在沟通。小琦摸了佳佳的头,其实佳佳只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问题也不至于恶化。就算后来丽丽等人与小琦有了争执,也不是看法的交流,更多是非理性的情绪表达。因此,班主任要建立班级公共话语平台,为学生理性表达创设条件。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论坛、班级日志等形式进行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换,使学生能感受彼此行为隐含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会促使学生逐渐拥有接纳“异己之见”的气度,而这才是人需要拥有的交往品质。

三是创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交往活动。活动是达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平台。在活动中,学生能直观感受各自的差异,甚至在直接的接触中感受行为背后的思想差异。活动促使学生体验、学会与人相处之道,更促使学生感受并养成“保持自我与达成共识”的交往原则与策略。在游学、节庆日纪念、艺体节等活动中,学生完成了观点从对立到统一的转换,养成了合作共赢的意识与能力。同时,班级还要不断完善机制与制度,以保障班级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小琦、佳佳在班级中拥有不同的角色,尤其是佳佳,作为班长理应承担身份赋予的担当,但在事件中,她更为过火的行为使得我们不得不质疑班干部在班级生活中的榜样作用。诚然,我不是进行道德绑架,但班级生活确实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角色,学生在角色中履行责任、承担义务,学会正视同伴差异,学会什么是接纳与包容。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创生出以公正公平为核心的班级文化,为学生社会化发展提供滋养。

377f6c70d8034948b0104a7437d3eb03.png

再次,家校共建交往能力。这里想说的是,家庭影响更多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故而,家长自身的人际交往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家长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交往指导,让孩子自己分析利弊,评判行为得失,让他们在选择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同小琦,如果坚持转学,要确认再次面对这类问题时的态度和解决方式,因为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家校协同有助于教育学生不必赘言,重要的是家校之间要有达成共识的观念,这样才能基于学生本身找寻有效的教育之道。矛盾问题,分而化之,是为上策;了解矛盾实质,高屋建瓴,是为上上策。关系为道,策略为辅,教师才能在纷繁的问题中感受学生不断成长的难得与幸福。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