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课堂交往 (一英)
课堂交往是学校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透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工具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预期交往任务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效的课堂交往。
教学过程是交往过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交往实现的。这种交往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是有效教学所必需的。
(1)课堂交往过程——认知、情感沟通的过程。
课堂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一个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以变革学生身心为目标的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双方--教师和学生都要相互了解,这便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认识环节。这种认识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直接的、互为主客体的。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了解和认识学生,学生也要了解和认识教师,而且,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识关系不需要经过中介。过去,我们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去认识作为课题的学生,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塑造出易于和学生沟通、理解的"文本"。然而,传统教学的弊端警告我们,教学并不是教师把所理解的"文本"注入学生的头脑,而是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后才接受的。有效的教学"文本"是师生共创的。因此,为了使双方的对方和沟通能够有效的教学风格、知识背景等。同时,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馈信息,师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2)课堂交往过程——信息交流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3)课堂交往过程——符号交流的过程。
课堂交往表现为符号交流的过程,不仅包括言语、文字或各种非言语的交流,清晰、成功的教学,还必须以特定的概念或术语来实现师生对具体内容的共同理解。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认知交往上的理解。
(4)课堂交往过程是多维度的。
师生之间积极地互动是建立在教师及学生的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心理水平基础上的。同一班级里的学生的能力和倾向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充分、全面地了解,才能有效地设计和运用交往的策略。实际上,教师和学生对作为"文本"的教育内容的理解,不仅是和教育内容的编制者的一个交流对话,而且是和当时社会关系的一种交流对话,更是师生建立在教育内容基础上的情感沟通,这是一种撞击人们心灵的深层认识。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有着共生关系,既是交往的条件,也是交往的产物
要把课堂上的人际交往由单一的师生交往转变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制这个框架内,有机地融合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个别教学中,强调学生之间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在小组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交往,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交往。课堂上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相结合,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