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观察视角的家校交往(五英)
家校沟通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目的上来讲,家校沟通是就学生的现状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途径。
家校沟通中,班主任和家长的最终目的具有一致性,学生的发展是沟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学生的了解方面具有差异性,家长侧重于家庭生活视角下的结论,班主任侧重于学校生活视角下的结论。沟通具有双向性,班主任和家长可以借鉴对方的视角,消除对学生认知的偏差,达成共识。
在此简单探讨如何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行为,并以此有效促进家校沟通的开展。
一、邀请与共情
就班主任角度而言,班主任一般不轻易联系家长。班主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背景,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积累了相对稳妥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日常中学生出现的小状况、小意外,班主任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并丰富到自己的教育机智中;对于学生需要的鼓励和肯定,也会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
从家长角度看,家长接到班主任的消息时,往往心怀忐忑:是不是孩子在学校犯错了,最近孩子学习是不是没跟上……出于对“班主任工作也挺忙”的理解,家长怕打扰班主任的工作,或者怕自己在琐事上与班主任交流过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不论是家长还是班主任,都有邀请对方协助的需求。基于观察视角的家校交流,班主任可以就孩子身上出现的某一个现象进行持续的、有针对性的观察,促使家校双方带着相同的目的进行客观记录,让家校交流变得流畅、高效。
二、确定观察角度
每个家长心中都有一个“完美小孩”,看到自己的孩子时,难免会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但忙乱的期望与要求并不能帮助孩子解决其遇到的困难,反而会增加内心的焦虑,若焦虑的情绪在日常表现出来,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聚焦一个问题,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随着问题一个个被突破,家长能够见证孩子的成长,孩子也对自己更加有自信。
以常见的作业问题为例,班主任可以邀请家长就此展开共同观察。
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作业用时较长的问题,我们首先确定是偶然现象还是经常现象。然后家校就可以就几个点展开共同观察。
家长视角可以做如下观察。
观察点1:孩子的作业是否记录完整;
观察点2:孩子在完成作业前是否做好的准备?做了哪些准备?
观察点3: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哪一科耗时较长?较长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点4:作业过程中有无中断的情况,中断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点5:作业时有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的状况,如果有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观察点6......
班主任视角,可以选择这样几个观察点。
观察点1:学生是否有纪录作业的习惯?作业记录是否完整?
观察点2:学生课前能否做好相应的准备?
观察点3:学生是否存在薄弱科目,或者在不同科目学习上都存在困难?
观察点4:课堂中,学生有无出现偏离课堂的现象,偏离的原因有哪些?
观察点5:课堂中学生是否出现走神现象?大约能持续多长时间?
观察点6......
通过几个观察点的设立,我们可以简单从完成作业的习惯和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孩子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麻烦。
三、班主任邀请家长进课堂
家长进课堂是一种有效的达成共识的方式。
家长和老师站在各自的视角下针对孩子的作业问题进行一段时间观察后,班主任可以邀请家长一日进课堂,家长观察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当然,这个观察还是基于作业问题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能够有效消除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由于片面观察而导致的分歧,从而产生共鸣。
老师的观察与家长的观察相吻合的地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情况。相同观察点有分歧的,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我们向解决确实存在问题的部分,其余的内容可以再制定具体的观察点和观察方式,以此来逐渐达成共识。
四、共同商讨有效策略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态度,与家长共同商定接下来的策略。
策略的执行在学生身上。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尽量客观地陈述事实,例如“数学课上与同桌说话3次”“自习课上两次保持一个姿势不动3分钟以上”,避免使用“你怎么不专心听讲”“你小动作太多”这样描述性的语言,避免与学生的冲突。
同时,在接下来的观察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发现学生的改观,给予其充足的信任和信心,直到学生能够逐渐克服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