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课堂需要的策略(六英)
所谓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策略,是指课堂教学通过满足学生的课堂交往需要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有效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操作对策。
在教学实践领域中,不少教师往往重视那些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相关的需要,而相对忽视学生的课堂交往需要,这不仅不利于有效的课堂交往,而且无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承认,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确是课堂教学理应关注的首要对象,但教师不能因此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课堂交往需要。事实上,学生的课堂交往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若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课堂交往需要始终得不到满足,不仅会影响有效课堂交往的动力,而且会削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满足学生的课堂交往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根据学生有效课堂交往对象整体选择心理发展特点来满足学生的社会接纳、决策及亲和需要。
1.满足学生的社会接纳需要
社会接纳需要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所体验的多种交往需要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需要。一般而言,社会接纳需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跟教师与同学成功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需要。当某一学生能很快满足自己的社会接纳需要时,其学习需要的满足将不成问题。可那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跟教师与同学成功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学生,则有可能就连学习需要的满足都成问题。如果社会接纳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亚社会行为或超社会行为的产生。
亚社会行为是指学生个体远离教师、远离同学、远离集体的行为。沉溺于亚社会行为的学生可能会脱离教师、脱离同学、脱离集体,装出一副很独立的样子。事实上,他们的真实想法却是;“既然根本没人在乎我,为什么我要在乎他们?”这种态度代表着对无力跟教师与同学成功交往和相互作用的一种补偿。换言之,它是一种伪装。
亚社会行为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首先,其它学生不太可能主动或继续跟亚社会行为者交往。亚社会行为者的社会接纳需要将继续得不到满足。
其次,亚社会行为者在脱离教师和同学的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作为重要学习资源的合作。课堂学习活动需要合作,设若学生戒绝与教师和同学合作,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便不可能产生。亚社会行为者在满足学习需要时,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
超社会行为是指学生个体在不恰当的时间、以不恰当的方式吸引教师和同学注意的行为。与亚社会行为者相似,超社会行为者在思想认识上同样存在误区。所不同的是,超社会行为者不是努力自我宽容而是力图惹人注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往往会在不恰当的时间进行交往,或者在教师作为组织者更合适的时候硬要充当组织者。此外,这类学生甚至可能会通过违反课堂社会准则的方式来吸引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无助于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相反,还可能引起其它同学的反感。这种反感肯定会对超社会行为者的学习需要产生消极影响。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的社会接纳需要。社会接纳需要得不到满足不仅会影响有效课堂交往的动力,而且会严重地毁损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果学生个体因社会接纳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有害于集体的亚社会行为或超社会行为,那么,其它同学的学习需要也会受到伤害。
2.满足学生的决策需要
除社会接纳需要外,学生还有体验自己有能力做出影响同伴的决定的需要。当然,并非一切左右课堂教学活动的决策都可以由他们来定夺。从个体层面看,决策需要是指学生体验教师和同伴认可自己能胜任地、负责地做出决策的需要;从人际角度审视,它是指学生体验分担决策责任的需要。
决策需要贯穿于所有学段。譬如,在小学,教师有时奖励学生的方式是;允许他(她)为集体作决策。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这种机会对于学生而言并无多大意义。但事实上,小学生往往会尽全力去竞争这种被教师视为微不足道的决策机会。决策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会给学生造成实实在在的负面影响。决策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学生会误以为,教师和同学认为自己不胜任、不负责任。显然,这种观念无助于健康自我观的形成,会导致学生屈服性的产生。
那些真地以为教师和同学视自己为不胜任、不负责任的学生可能会开始逃避理应承担的责任,可能会试图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给他人,或倾向于完全顺从。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或顺从态度;同社会为学生所制定的发展目标是不一致的。从学业角度看,让学生学会在课堂教学中舒服地做决定,绝对是重要的。从人际角度观察,让学生学会在自主活动中分担决策责任,一样是重要的。如果学生因决策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养成推卸责任的恶习或变得顺从,那么,他将不可能形成必备的智力和有效课堂交往的能力。
应指出的是,决策需要得不到满足并不见得一定使学生变得顺从。相反,有些学生可能会采取“我将做给他们看”’的态度,试图独断独行,而不是分担决策责任。就象顺从的学生一样,独裁的学生也会遇到人际上和学业上的困难。至少,在涉及集体事务时,其它同学可能会对独裁学生之独裁行为产生愤感情绪。一旦这种愤感情绪被激化,全体同学就可能会对独裁者采取排斥态度。且不说独裁者在课堂交往中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他(她)还可能会碰到学业上的困难。而学业问题反过来又强化了独裁者在集体事务中的不合作性。
故此,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决策需要。决策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对学生健康自我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可能表现在顺从或独裁行为上。无论哪种情况,其结果都是相同的;使学生碰到严重的课堂交往和学业障碍。
3.满足学生的亲和需要
课堂交往的基本动机之一是寻求建立亲和关系。学生有和同学与教师建立密切关系的内在需要。一般而言,亲和需要是指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给予和接受关爱的需求。同社会接纳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相似,亲和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也会导致学生产生亚社会行为或超社会行为。这两种行为是建立在学生觉得同学与老师认为自己冷淡或没有情感的观念基础之上的。
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亚社会行为的学生有能力和他人联系与交往。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有效课堂交往的能力,而在于他们努力避免同他人缩短心理距离,在于他们不愿意向同学和教师敞开心扉。这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会强化他们自己的冷淡或无感情的观念;二是增加教师对其课堂交往行为的误解及不恰当的反应。因此,从长远眼光看,具有亚社会行为的学生,其过分谨慎的行为不仅会对其有效课堂交往的能力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其学业成绩会产生实际的影响。
与具有亚社会行为的学生在课堂交往中的过分谨慎不同,具有超社会行为的学生则行事鲁莽。此类学生很快会将自己最隐秘的情况告诉同学和老师,可能会贸然加强与同学的关系,并倾向于宁可忽视学业需要也要满足亲和需要,但是,相互亲和的关系并非一下子就能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希望同伴在课堂教学中迅速向自己敞开心扉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具有亚社会行为的学生满足亲和需要,而且要引导具有超社会行为的学生科学地满足亲和需要。
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在亲和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前提下,抑或是在决策需要和社会接纳需要得不到满足之时,所有学生都可能会表现出亚社会行为或超社会行为。因此,亚社会行为或超社会行为特征不应被当作一种识别问题学生的便利手段,而应把它们视为一种检测学生课堂交往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标准。教师应透过这种标准及时地满足学生的亲和、决策和社会接纳等课堂交往需要,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有效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
(2)课堂交往的引导策略
所谓课堂交往的引导策略,是指课堂教学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导方法,即通过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有效课堂交往中自己会学、学会;懂得想、想得懂问题从而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操作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