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素养视角下的教学思考(四数)
一、抓好备课关,深度钻研教材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于教师来说,不上无准备的课,不上无教案之课。教师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备课的目的就是要反复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滚瓜烂熟。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全盘设计。事实证明,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备课的好坏。
二、抓好上课关,促进方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接收知识被动,注意力分散。实践证明,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比如先学后教就是一种好的方法。让学生带着疑问先学,在释疑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由被动学习变主动求知,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注意力都得到提高,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让孩子饶有兴致地跟着老师的讲课进度学习新知识点,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导入环节。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提问或设置悬念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听课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讲起,并以此为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样做就能顺畅地过渡到新课讲授环节,让学生更加认真地听课,更加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在家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尽可能多让学生去倾听、讨论、交流。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听重点,不能随意打断别人;在交流时,要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及时补充自己的见解,逐步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
在讨论合作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启发,学会了表达,合作意识得以提升。再加上老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被肯定的快乐,学习兴趣、自信心不断提高,注意力就更加集中,课堂效率就有了保证。教师要认真对待复习巩固环节,不仅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经典的练习题,还要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就能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当然,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课堂练习的质量给予合理的评价,不仅要充分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表扬那些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还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并鼓励那些学习情况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参与谈论,主动提出问题,这样做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抓好提问关,启发思维发展
提问是课堂重要环节。问题问得好,学生肯动脑;问题问得精,学生肯用心。可见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一门艺术。善问促使善学,问得巧妙,则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取得好的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中,若只是一问一答,或者是为有标准答案而提问,是低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自然也是低效的回答。优化课堂教学,要增加提问的趣味性。比如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时,不直接提问可以分哪几类,而是让学生将所学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思考可以分为哪几类,按什么标准分类。这样的提问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概括能力。
教师在新课讲授环节要合理控制讲课时间,因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不能坚持到整堂课结束。尤其是小学生,通常只能坚持十几分钟不开小差,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新知识点的产生原理讲解透彻,还要跟学生反复强调教科书上的学习重难点。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剖析与新知识点相关的经典例题的解题过程,并归纳总结运用知识点解题的方法,这样做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达到更好的听课效果。
四、抓好作业关,促进自主学习
教师从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出发,设计多元性、开放性、探究性、创造性的并能体现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作业,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激活学习思维,培养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