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交往中的“四会"
随着课程改革活动的深入进行,人们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考一个较高的分数,而是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能力的重要层面,我们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倾听、思考、表达,使之掌握具体的交流技巧,掌握一定的交际礼仪,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人际交往培养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即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它不光是学校生活和谐有序的缩影,也是维系教育活动的纽带,建构教育制度的基石。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是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二是学会陈述自己想法。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三是学会修正他人观点。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四是学会接受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