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升学生的交往技能
“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两种现象。前者是学生家长的嘱托;后者是学校老师的要求。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孩子们究竟做得怎么样?根据观察便可得知,答案是否定的,不尽如人意。在这两种现象中,实质是对孩子提出了同一种要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这一目标。
一、把握心理,循序渐进,力求做到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老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讨的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思考的,然后虚心倾听他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拍手称赞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别人的发言赞同与否定。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他说得对”;如果别人说得不完全或答错时,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同时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2.学会陈述。陈述自己的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陈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生动自然,意思明朗。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讨论和学习;回答问题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同学都能听见为宜。
3.学会修正。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然后再诚恳地指出不足,陈述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剔”。如果我们在听一位老师执教“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时,那位数学老师说:“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面写0”时,有一位学生发言指出:“老师,这句话讲得不完整,我认为应先指出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当即,那位老师作了更正,并向这位学生表示感谢,全班学生也为之鼓掌。反之,如果当时那位老师扼制这位学生的发言,那么这位学生以后还能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吗?学生的交往能力还能得以训练和提高吗?
4.学会接受。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和建议。我们要求交往双方应持有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地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不恰当时,也要能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地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遵循规律,重视“过程和方法”,训练交往技能
1.认知指导。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按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可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和“典范”。
3.体验引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发情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象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就感。
4.行为演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和内化。
三、把握遵循交往技能训练的特性
1.交往训练的持久性。交往技能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训练的内容是丰富的,而且还因为训练是一个从分项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完成的过程。学生对课堂交往技能的掌握也必然要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进行训练时不能试图“毕其攻于一役”,而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交往训练方式的综合性。课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为、认知、情感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能力,因而训练时应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认知指导是起点,体验引导是中介,行为演练是目标。如课上提问,学生作答时,教师有心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效果。而当学生答错,有部分学生哄笑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而当大部分学生都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言语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3.交往训练效果的生成性。综合交往技能训练内容的四个“学会”和种种训练方式是在课堂中的引导,而课外为学生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课堂交往中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向课外迁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为学生的生存、发展与成功奠定基石,真正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